马伯庸新书《大医·破晓篇》:从红十字会总医院看中国近代医疗发展
马伯庸新书《大医·破晓篇》:从红十字会总医院看中国近代医疗发展
9月2日,知名作家马伯庸携新书《大医·破晓篇》在上海举办首场发布会。活动由著名主持人曹可凡主持,邀请到《收获》主编程永新与复旦中文系教授严锋作为嘉宾,共同探讨这部新作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大医·破晓篇》:一部展现中国近代医疗慈善事业的力作
《大医·破晓篇》以清末民初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在日俄战争中死里逃生的东北少年、一个不愿安享富贵的上海少女和一个在伦敦公使馆长大的广东少年,三人于1910年同时踏入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开启他们的医海生涯。这家医院在当时多次参与上海鼠疫、皖北水灾、武昌起义等重大抗疫救灾活动,如今仍矗立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成为院史馆。
马伯庸在创作中融合了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书中的人物虽无具体原型,但分别代表了当时慈善医生的三种典型来源:留洋归国者、富裕家庭子弟和医院培养的“约定生”。这种多元视角展现了中国近代医疗事业的复杂起源和发展脉络。
创作理念:让读者感受真正的历史
在发布会上,马伯庸分享了《大医·破晓篇》的创作初衷。他表示,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展现那些在历史上留下较少痕迹的普通人的生活和贡献。他特别提到,历史小说的挑战在于如何让现代读者理解并相信历史情境,这就要求作者在细节上做到极致。
为了确保细节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马伯庸进行了大量的历史研究。他不仅翻阅了学术文库和二手书,还走访了许多老医生和专家,甚至设法进入华山医院的旧档案库。对于涉及医学知识的部分,他力求准确,例如书中提到的输血和使用磺胺等医疗细节,都严格遵循当时的历史背景。
历史细节:让故事栩栩如生
马伯庸在创作过程中特别注重历史细节的还原。例如,他提到1900年才出现血型概念,1911年才普遍接受输血需要匹配血型;盘尼西林(青霉素的旧称)在1943年才在美国实现量产,1945年之前中国主要使用磺胺抗菌。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也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此外,为了深入了解上海的社会发展,马伯庸还研读了四本不同时期的上海话书籍,并花费一年时间每天翻阅当时的《申报》,以捕捉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语言风格。
责任感:创作的动力源泉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暴发曾让马伯庸一度想放弃这个项目,担心会被误解为蹭热点。但当他看到抗疫中医生的身先士卒和医护人员的努力时,他感到一种责任感驱使他继续创作。他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医界先辈的情怀、功绩和牺牲,展现一百年前的医生们如何在落后、原始的条件下,出于人道主义精神救死扶伤。
马伯庸将“大医”解读为“医之大者,为国为民”,与金庸笔下的“侠之大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不仅体现在他对历史细节的考究上,也贯穿于整个故事的叙述中。
展望:从《古董局中局》到《大医》
作为《古董局中局》系列的作者,马伯庸再次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叙事技巧,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悬疑和冒险的故事世界。与《古董局中局》不同的是,《大医·破晓篇》聚焦于中国近代医疗事业的发展,展现了医界先辈的奉献精神和中国社会的变迁。
这部新作不仅延续了马伯庸一贯的历史悬疑风格,更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通过展现中国近代医疗事业的起步和发展,马伯庸再次证明了自己在历史小说创作领域的卓越才华。随着《大医·破晓篇》的发布,读者们可以期待又一部兼具历史真实与文学魅力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