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Codman系统推出ICP Dose,脑膜中动脉栓塞降低血肿复发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21:0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Codman系统推出ICP Dose,脑膜中动脉栓塞降低血肿复发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江基尧教授强调了颅内压监测的重要性,并介绍了Codman颅内压监测系统的最新进展。与此同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教授团队的研究表明,脑膜中动脉栓塞技术在治疗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两项技术的结合,有望为颅内压增高的诊疗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引发广泛关注。

01

颅内压监测技术新突破

颅内压增高是许多严重脑部疾病(如创伤性颅脑损伤、高血压性脑出血等)的共同特征,与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因此,颅内压监测对于早期发现风险、优化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现代颅内压监测系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参数、多模态的监测系统,不仅监测颅内压,还包括脑组织氧合、脑血流和脑自动调节等多个维度,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监护。

Codman®颅内压监测系统以高精度和高稳定性的监测技术,为神经重症监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高国一教授在国际神经创伤大会上介绍了ICP Dose的概念。ICP Dose是一个压力与时间的函数,通过计算颅内压超过某一阈值时的压力曲线下的面积,来更准确地评估ICP对患者的影响。这一概念的提出,丰富了我们对颅内压监测的理解,并在临床应用中提供了更准确的方法来处理和管理患者。

河南省人民医院冯光教授则强调了多模态监测技术在神经创伤和神经重症患者治疗中的核心作用。在临床实践中,通常需要结合颅内压监测与其他监测手段,进行多模态监测评估。除了颅内压监测,其他监测手段的综合处理也非常重要。颅内压监测虽有其优势,但也存在局限性,如在长时程监测中可能出现数值漂移和不准确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在这些情况下,结合超声、无创脑血流监测或影像灌注评估(如CTA或CTP)等手段,可以更早地预警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02

脑膜中动脉栓塞技术的突破

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是临床常见且具有挑战性的神经外科疾病之一,随着老龄化进展,“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是全球面临的临床难题,亟待在理念与技术上有所突破。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毛颖教授团队和海军军医大学刘建民教授团队牵头,联合国内31家神经外科及脑血管疾病中心,开展了针对辅助性脑膜中动脉栓塞(Middle Meningeal Artery Embolization,MMAE)治疗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MAGIC-MT)。研究证实,辅助性脑膜中动脉栓塞结合传统治疗对比单纯传统治疗并未在减少血肿复发或进展方面显示出统计学差异,但却能够显著降低无需钻孔的症状性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血肿进展率;在将血肿复发或进展导致的神经系统相关死亡患者纳入首要终点时,辅助性脑膜中动脉栓塞可以显著降低所有症状性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复发与进展率。

这项研究是全球同期最大样本量的针对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非急性硬膜下血肿的RCT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研究发现,栓塞组和传统治疗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7%(24/360)和9.9%(36/362),两者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但如果将因血肿复发或进展导致的神经系统相关死亡病人也纳入首要终点,脑膜中动脉栓塞可以显著降低症状性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复发、进展与死亡率。在栓塞组中,有17名(4.7%)出现症状性血肿复发,7名(1.9%)出现症状性血肿进展。在传统治疗组中,有19名(5.2%)出现症状性血肿复发,17名(4.7%)出现症状性血肿进展。在90天内,栓塞组和传统治疗组分别有11名(3.1%)患者和23名(6.4%)患者进行了再手术或补救性手术。

此外,对无需钻孔引流的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辅助性脑膜中动脉栓塞在降低血肿复发率和进展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国外同期相关研究EMBOLISE、STEM试验结果显示,与常规手术组相比,脑膜中动脉栓塞显著降低了血肿复发率和再手术率。三项研究结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同期发布,共同证明了脑膜中动脉栓塞在治疗非急性硬膜下血肿中的应用价值。

在安全性方面,栓塞组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也同样显著低于传统治疗组。因此,脑膜中动脉栓塞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风险更低,为高龄患者带来了更加安全、舒适的治疗选择。

03

未来展望

这两项技术的结合,有望为颅内压增高的诊疗带来革命性的变化。Codman颅内压监测系统的最新进展,为神经重症监护提供了更精准的数据支持,而脑膜中动脉栓塞技术则为非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未来,随着这些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规范化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颅内压增高的治疗效果将得到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也将更加乐观。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