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颅内压增高的早期识别与治疗
专家解读:颅内压增高的早期识别与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最新发布的专家共识指出,颅内压增高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状况,需要及时识别和治疗。颅内压增高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力障碍等,可通过CT扫描、MRI和脑脊液检查进行诊断。及时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支持性治疗可以有效控制颅内压增高,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包括:
头痛:开始为阵发性,间歇时间长,发作时间短;随后头痛发作时间延长,逐渐演变为持续性头痛,伴阵发性加剧。头痛的性质呈“炸裂样疼痛”或“铁圈勒住样头痛”,多在清晨或入睡后发作。
呕吐:典型的呕吐呈喷射性,常与剧烈头痛并发,同时伴有脉搏缓慢,血压升高。
视力障碍: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高压的主要体征,颅内压增高数小时即可出现轻度视乳头水肿,几天至数周内出现重度水肿。视乳头水肿持续数月后,可继发视神经萎缩,此时视力呈进行性下降。
如何诊断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脑脊液检查:
影像学检查:CT扫描和MRI是诊断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工具。CT扫描可以快速显示颅内出血、脑水肿等病变,而MRI则能更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结构,有助于发现肿瘤、脑积水等病因。
脑脊液检查: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查其压力和成分。正常成人平卧位时颅内压为15mmHg,如果超过这个数值,可能提示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的治疗方法
治疗颅内压增高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药物治疗:甘露醇是最常用的降低颅内压药物,能迅速缩小脑容积。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物也有助于减轻脑水肿。
手术治疗:对于颅内血肿、肿瘤等占位性病变,可能需要手术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是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
支持性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预防和注意事项
及时就医: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定期体检:特别是有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脑部检查。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合理用药:遵医嘱使用降颅压药物,不要随意增减剂量。
颅内压增高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状况,需要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了解其症状和诊断方法,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如果发现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