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崔致远的唐朝留学路,比你想象的还要“卷”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40:0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崔致远的唐朝留学路,比你想象的还要“卷”

崔致远,这位被誉为“东国儒宗”的新罗留学生,12岁便踏上唐朝的留学之路,历经千辛万苦,最终通过宾贡进士制度获得“进士及第”的称号。他的求学之路不仅充满挑战,还要面对语言障碍和思乡之情。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唐朝文化的魅力,也反映了古代留学生涯的不易。如今看来,崔致远的留学经历甚至比我们现代人的留学生活还要“卷”。

01

童年留唐:从12岁开始的求学之路

公元846年,12岁的崔致远告别家人,乘坐木船穿越波涛汹涌的东海,来到唐朝求学。他首先在长安的太学(唐朝最高学府)学习,这里是各国学子向往的学术殿堂。太学的课程设置严谨,主要教授儒家经典,如《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等。此外,还有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崔致远在这里接受了系统的教育,为他日后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2

宾贡进士:古代留学生的最高荣誉

唐朝的宾贡进士制度是专门为外国留学生设立的科举考试制度。这一制度始于唐宪宗长庆年间(821-824年),一直延续到后唐末年(936年)。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共有90人通过宾贡进士考试,其中大部分是新罗人。宾贡进士考试的内容与唐朝本土的进士考试相同,主要考察诗赋、策论和儒家经典。考试难度极高,不仅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还需要对唐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有深入的了解。

崔致远在太学学习了8年后,于854年参加了宾贡进士考试。他凭借出色的文学才华和渊博的知识,成功通过了考试,成为新罗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进士及第”称号的留学生。这一成就不仅为他赢得了崇高的社会地位,也为新罗在唐朝赢得了声誉。

03

语言障碍:跨文化交流的挑战

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语言障碍。崔致远初到唐朝时,对汉语一窍不通。为了克服这一困难,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白天,他跟着老师学习汉语发音和书写;晚上,他则在宿舍里反复练习,常常挑灯夜读至深夜。他还主动与唐朝的同学交流,通过日常对话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崔致远不仅掌握了流利的汉语,还能用汉语创作诗歌和文章,这为他日后通过宾贡进士考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4

思乡之情:异国他乡的孤独与坚持

在唐朝的16年里,崔致远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他曾在诗中写道:“故乡千里外,明月几回圆。”每当夜深人静时,他都会仰望明月,想象着家人是否也在同一轮明月下思念着他。然而,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播新罗文化的使命,因此他将思乡之情化作学习的动力,更加努力地钻研学问。他相信,只有通过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才能为新罗和唐朝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05

文化交流:唐朝与新罗的友谊使者

崔致远不仅是一位学者,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使者。他在唐朝期间,积极与唐朝文人交往,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与唐朝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等人有着深厚的友谊,经常一起吟诗作对,探讨文学艺术。他还积极参与唐朝的文化活动,如曲江宴、重阳节登高等,通过这些活动,他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知识,还促进了唐朝与新罗的文化交流。

860年,崔致远学成归国,带回了大量唐朝的书籍和文化典籍。他将自己在唐朝所学传授给新罗的学子,推动了新罗的文化发展。他还创立了“东明馆”,这是新罗最早的汉学教育机构,为新罗培养了大批精通汉学的人才。崔致远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教育领域,他还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如《桂苑笔耕集》,展现了唐朝的文化风貌,为后世研究唐朝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崔致远的唐朝留学经历,展现了古代留学生涯的艰辛与荣耀。他不仅克服了语言障碍,通过了宾贡进士考试,还成为了唐朝与新罗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展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也体现了文化使者在推动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