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种植:致富新宠儿?
天麻种植:致富新宠儿?
天麻,被誉为“定风草”“赤箭”,是一种名贵中药材。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天麻种植已成为许多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然而,天麻种植并非一帆风顺,市场价格波动、技术难题等因素都需要谨慎考虑。本文将从市场现状、成功案例、技术要点、政策支持和风险因素等方面,全面探讨天麻种植的机遇与挑战。
市场现状:价格波动中的机遇
据“彝良天麻产业指数”信息系统监测,2024年12月第3周(12.16-12.22),彝良天麻产品价格指数收于153.38点,环比下降0.07%。其中,鲜天麻价格指数下降至170.89点,环比下跌0.12%。干天麻市场价格指数维持在143.60点,未见明显波动。
从中药材市场来看,自今年8月各项限制中药材价格异常上涨的规定陆续出台以来,前期涨幅较高的白术、黄芪、丹皮等中药材价格在下半年明显回落,中药材生产企业成本迎来拐点。干天麻作为中药材中的常见药材,价格上涨制约因素较多。尤其是大个头天麻价格原本就高,加工商严控成本,价格更加缺乏上涨动力。反之,小个头天麻成本较低,购销情况较好,价格行情表现相对较佳。
成功案例: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双轮驱动
云南省昭通市是全国品质最优的天麻主产区,被誉为“天麻之都”和“中国乌天麻之乡”。昭通天麻以其个大、肥厚、色泽明亮和高含量的天麻素而闻名,具有很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2023年,昭通天麻入选云南省“绿色云品”区域公用品牌。
近年来,昭通市积极申报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其公共区域品牌“昭通天麻”在2024年的中国品牌价值榜上以79.60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第46位。这一成绩不仅体现了昭通天麻品牌价值的显著提升,也彰显了昭通在品牌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天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天麻产业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昭通学院通过校政企共建的“天麻绿色种植与加工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天麻与真菌共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不仅为天麻的种植和加工技术提供了科研支持,也为天麻产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昭通学院在天麻“两菌”良种培育、菌材替代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有效解决了制约天麻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
技术要点:突破瓶颈是关键
尽管天麻种植前景广阔,但技术难题仍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佛坪县为例,该县天麻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种植技术有待提高、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品牌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
天麻是一种无根无叶的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其生长习性和植株形状特别。在生长过程中,天麻与蜜环真菌建立共生关系,同菌类互为营养。因此,天麻的种植需要严格控制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此外,天麻的繁殖也较为特殊,需要通过种子和菌丝的结合来实现。
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为了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以江西省靖安县为例,该县对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标准化厂房建设、生产加工设备购置等方面给予资金奖补。具体措施包括:
- 对新增50亩以上的多年生中药材种植基地,按每亩200元进行一次性奖补;对新增50亩以上的一年生中药材种植基地,按每亩100元进行一次性奖补。
- 对投资新建300平方米以上中药材标准化厂房,验收合格后按每平方米奖励100元;一次性添置20万元以上滴灌、采摘、风干等先进生产加工设备,且符合农机补贴要求的,按照购置金额的5%给予一次性补助。
- 对企业用于中药材种植、加工的贷款利息进行贴息补助,单个企业贴息金额最低不少于5万元、最高不超过10万元。
- 实施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对企业种植的中药材品种纳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规定的品种范围内的,按照政策性保险执行外,其他品种参加了商业保险的,按其保费总金额50%予以扶持。
市场风险: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天麻种植前景广阔,但市场风险不容忽视。以吉林省抚松县为例,该县虽然拥有优质的天麻资源,但多年来主要以原料形式进入市场,产品附加值不高,群众的种植也直接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和左右。
产业发展缺乏拉动力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裹足不前。目前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加工,但基本上停留在粗放经营和初始加工阶段,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品种单一,档次低下,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更不适应市场竞争,使这一宝贵资源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因此,天麻种植户和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规划种植规模,同时注重产品深加工和品牌建设,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结语:机遇与挑战并存
天麻种植是一个充满机遇的领域,但同时也伴随着诸多挑战。从市场现状来看,天麻价格存在波动风险;从技术层面来看,种植技术的突破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关键;从政策环境来看,政府的扶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从市场风险来看,产品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对于有意投身天麻种植的投资者和农户来说,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资金实力、技术能力以及市场风险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种植计划和发展策略。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