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州佛国寺、石窟庵:世界文化遗产里的新罗佛教艺术瑰宝
庆州佛国寺、石窟庵:世界文化遗产里的新罗佛教艺术瑰宝
庆州,这座被誉为“黄金之城”的古都,曾是韩国新罗王国的首都,历经近千年沧桑。这里不仅见证了新罗王朝的兴衰,还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佛国寺和石窟庵。
佛国寺:新罗佛教文化的瑰宝
佛国寺(Bulguksa)始建于新罗法兴王15年(公元528年),距今已有超过1400年的历史。寺内多宝塔、释迦塔、莲华桥和七宝桥、青云桥和白云桥、金铜毗卢遮那佛坐像,以及金铜阿弥陀如来坐像等六个文物被列为韩国国宝。1995年,佛国寺和附近的石窟庵一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佛国寺位于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的吐含山,进入佛国寺入口后,会经过天王门,来到一个两段式楼梯——青云桥和白云桥。楼梯总共有33个台阶,第一段为青云桥,有17个台阶;第二段为白云桥,有16个台阶。
台阶上为紫霞门,紫霞门后方为佛国寺大雄殿。大雄殿前广场有释迦塔(又称三层石塔)与多宝塔。释迦塔高10.75米,有三层高,是传统的韩式石塔,线条简洁,细节极少,其历史超过1200年;多宝塔高10.29米,供奉妙法莲华经中提到的多宝佛,与释迦塔相比,多宝塔以其高度华丽的结构而闻名,其图像出现在10韩圆硬币上。大雄殿中央供奉释迦牟尼佛,左右为弥勒菩萨与羯罗菩萨,两侧为佛陀弟子迦叶与阿难。
在青云桥和白云桥左方,有莲华桥和七宝桥,与青云桥和白云桥类似,莲华桥和七宝桥也是一个两段式楼梯,但台阶数量较少,仅有17个台阶。第一段为莲华桥,有10个台阶;第二段为七宝桥,有7个台阶。台阶上为安养门,安养门后方为极乐殿,极乐殿内供奉金铜阿弥陀如来坐像。
大雄殿后为无说殿,无说殿后方由左至右为罗汉殿、毗卢殿、观音殿,其中毗卢殿内供奉金铜毗卢遮那佛坐像。
石窟庵:新罗石窟艺术的巅峰
石窟庵(Seokguram Grotto)位于吐含山(海拔745米)东面的山峰,是将花岗岩加工后人工堆砌的石窟寺院。主室呈圆形,内有本尊像等菩萨及弟子的像。石窟庵正是为了供奉本尊像而建造的。本尊像坐在莲花宝座上,姿态柔和,表情慈祥。屋顶呈半月形或弓形,上有莲花纹的圆盘为盖。这里日出的景色十分美丽,因此有许多人都在清晨前来石窟庵。
石窟庵位于从佛国寺到吐含山之间的大约4公里处,是国宝第24号,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建于公元751年。石窟中释迦如来坐像高达3.26米,是佛教美术史上的杰作。四周墙壁上镶有各种佛教浮雕。石窟庵的石窟采用白色花岗岩材料,在吐含山山腰修筑人工石窟,在内部雕刻了本尊佛释迦如来佛像,并以其为中心在四壁上雕刻了菩萨像和弟子像、金刚力士像、天王像等共39座佛像。石窟庵的石窟由通道连接长方形前室和圆形主室,用360块石板巧妙地修筑了圆形主室的圆屋顶等,其建筑工艺在世界上史无前例。位于石窟庵入口的平面方形前室中,左右各放四座八部神将,通道左右入口雕刻了金刚力士像,狭窄的通道上各雕刻了两座四天王像。
主室入口左右各立有八角形石柱,过了此处就是平面圆形主室,本尊供奉在中间稍靠后的位置上,入口左右开始的周围墙壁上雕刻有天部像两座,菩萨像两座,罗汉像十座,本尊正后方雕刻了十一面观音菩萨像。 采用娴熟的雕刻技法和写实主义表现形式的近乎完美的释迦如来像,具有十个面孔和全身的雕刻华丽的十一面观音菩萨像,仁王像的勇猛,四天王像的威严, 主室内菩萨温和优雅的形象,罗汉像所具有的个性等,可称为东亚佛雕像中最杰出的作品。 特别是,主室内供奉的笈多式样的本尊佛释迦牟尼佛像,结跏趺坐姿的从容姿态,眯缝的眼睛、温和的眼眉、眉间含有的睿智、好像马上就要开口说话的嘴和鼻子、下垂的耳朵等等,所有这一切似乎塑造得能够表达出内心深处的崇高的心灵,它代表着世界上最理想的美。
石窟庵的人工石窟是将白色花岗岩凿成石龛,手法奇特,被誉为新罗王朝在宗教、理论、科学及造型艺术全盛时期的空前绝后之作。它的营造计划将建筑、水利、几何学、物理学、宗教和艺术融入统一的整体,使一切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它的规模、雕刻的精巧以及空间的布局堪称世界最佳杰作。
石窟是一个直径近7米的圆形洞窟,里面有白色花岗岩雕刻的释迦像。像高3.48米,坐在莲台之上。周围的石壁上刻有幅宽1.32米、高3.3米的半身像,有菩萨和诸弟子像、四大天王像、帝释天像、罗汉像、十一面观音像等几十尊。佛像雕刻工艺精湛,线条流畅,是新罗文化的代表作。在洞窟入口处还刻有金刚力士和八部神将等,细腻逼真。尤其是供奉在主殿内的笈多式本尊佛安详的跏趺姿态,慧眼微睁,慈祥的眉宇间凝聚着睿智,似要开口讲经的嘴和鼻,下垂的双耳,都显示出其内心世界的高洁。这尊佛像不仅在东南亚,即使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文物。由于石窟庵建在半山腰处,这里还可以眺望苍郁的东海,并能看到美丽壮观的日出,过去一直是人们进香许愿、祈求国泰民安的地方。 此石窟被评为新罗全盛时期修建的最好的杰作,它在建造计划上综合体现了建筑、水理、几何学、宗教、艺术。石窟庵石窟被指定为第24号国宝,而在1995年12月与佛国寺一道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面对东海,位于庆州吐含山山顶下面深处的石窟庵,以完美和突出的雕刻和富有独创性的建筑而闻名于世。它用人工方法建造了石窟,其内部以本尊佛为中心,共雕刻了39座佛像,石窟庵有前室、通道、主室组成。方形的前室内有八部众像和金刚力士像,过了有四天王像的狭窄通道,就会出现圆屋顶的圆形主室。主室的中央有释迦牟尼佛像,墙面上从入口开始雕刻有对称状的梵天像和帝释天像、普贤、文殊菩萨像,以及十代弟子像。
按照当年的设计,石窟庵是佛国寺的附属部分,出佛国寺,沿着一条蜿蜒的山路,穿过景色优美的树林,就可以抵达石窟庵。石窟庵自身为一座完整的寺院,庵内由前室和后室两部分组成,中间有一条走廊相连。前室为正方形厅堂,堂内石壁上浮雕佛教8部神将和金刚力士。后室为主殿,拱形殿堂直径6.85米,大殿中央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用白色花岗岩雕刻而成,高3.48米。佛像盘坐在八边形莲花石台上,神态安详宁静,慧眼微睁,慈祥的眉宇间凝聚着睿智,似要开口讲经的鼻和嘴,下垂的双耳,都显示出内心世界的高洁。周围的石壁上刻有11面观音象和佛陀10位弟子象浮雕;石壁上部、穹顶下面的一些壁龛内安放着观音象,穹顶有浮雕装饰。石窟庵的释迦牟尼像不仅在东南亚,即使在世界上也是及其罕见的。
很早以前,唐朝的玄奘(公元602~664)到中亚和印度的圣地进行17年巡礼后所著的风俗地理性质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在释迦牟尼达成正觉的那个地方建有大觉寺,那里矗立着达成正觉的佛像,佛像把左脚放在右脚上,左手放在股间,右手下垂,向东而坐。台座高四尺二寸(唐尺),宽一丈两尺五寸,佛像高一丈一尺五寸,两膝宽八尺八寸,肩宽六尺二寸。” 石窟庵的本尊佛大小与上述记录相一致,但玄奘见过的大觉寺的那个佛像现在已不存在,因此石窟庵的历史性意义更大。到了象征天体的圆形空间内,其中央有高350厘米、具有堂堂而柔和形象的释迦牟尼大佛像向东而坐。露出脸部和肩部的衣服富有生动感,使整个佛像充满了生气。沉浸在深深冥想中的眯缝的眼睛,丰满而严谨的脸部带着慈悲的表情。手的模样呈降摩触地印状,左手呈禅定印状,右手放在膝盖上,食指朝向地面。这表现了释迦牟尼在到达佛境驱除所有恶魔的妨碍和诱惑而胜利的一瞬间,即到达佛境的形象,因此又称其为成道像。 从主室的位置来看,龕室意味着地上界和天上界的中间部分。从教理上来看,这与菩萨是作为觉者的如来和无明众生作为中子存在这一点很协调。弥勒菩萨像的右肩、手腕、右膝组成的三角形给人以稳定感,而与此相反弯曲的膝盖,斜放着的手臂,低垂的脸部所组成的曲线给人以变化感和动感。
前室墙壁上的八座八部众像带有武士的性质,它们是守护佛法的各种形象的神,身着裙子的金刚力士像也是守护佛法的一对手门将,为上身肌肉发达的勇猛形象,因为金刚手持用金刚做的棍棒,而被称为金刚力士。
观音菩萨像
坐落释迦牟尼大佛像的圆形主室后壁中间最深处的十一面观音菩萨像,其美丽姿态会抓住游客的心。头部周围的十个华丽而精雕细刻的头部颇为引人注目,微微一笑的表情、华丽
佛国寺和石窟庵作为庆州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新罗时期的佛教建筑艺术,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两处文化遗产不仅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也成为研究新罗文化和佛教艺术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