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巴氏杆菌病:症状识别与预防指南
兔巴氏杆菌病:症状识别与预防指南
兔巴氏杆菌病,又称兔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多型性传染病。这种病原菌可导致家兔出现多种症状,包括败血症、传染性鼻炎、地方流行性肺炎、中耳炎、结膜炎、子宫积脓、睾丸炎和脓肿等。其中,母兔流产是该病的典型症状之一,对繁殖兔群的影响尤为严重。
病原特征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呈球状或短杆状,大小为0.25~0.4μm×0.5~2.5μm。该菌无鞭毛,不形成芽胞,病料涂片用瑞氏染色或美兰染色时,呈两极着色。根据荚膜抗原和脂多糖(O抗原)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多个血清型。我国分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中,家兔以A:7型为主,其次是A:5型。
流行病学特征
兔巴氏杆菌病在春秋季节多发,但无明显季节性。病原菌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吸血昆虫媒介和皮肤、粘膜伤口感染。幼龄或体质虚弱的兔更易感染。家兔处于潜伏期时,病原菌寄生在携带者的呼吸道粘膜和扁桃体等部位,当外界环境变化、饲养管理不善、营养缺乏、长途运输、寄生虫感染以及气候变化、寒冷、闷热、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等因素出现时,会导致内源性感染,使携带者发病。
临床表现
感染巴氏杆菌的母兔在怀孕期间可能会感到腹痛,阴道内流出暗红色粘液,产出死胎。流产前,母兔可能表现出疼痛、不安或呼唤的行为,变得不活跃,不愿意移动。有的母兔在流产前会出现拉毛、衔草、做窝等产前征兆。流产后的母兔多数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精神不好,可能伴有异常分泌物如血液、脓液或黏液。
预防措施
兔巴氏杆菌病的预防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加强兔笼兔舍消毒、光照,做好防暑保暖工作等。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建议同舍全进全出;在品种更新换代的过程中,调查引种场疫病本底,规范引种,引种隔离观察30天,并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健康无病菌携带者方可混群饲养。
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兔场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生物安全制度,并严格执行。特别是门禁制度、人车物料兔等的管控制度、健全严格的消毒制度、鼠蚊苍蟑螂等四害消灭制度等等;不断完善自身的硬件设施,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导致的内源性感染导致携带者发病。
优化兔群结构:及时淘汰有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母兔,如不孕、弱胎、死胎、胎数少、习惯性流产的;及时淘汰年龄过大母兔,淘汰有其他疾病的母兔。种兔群的年更新比例不低于1/3,使兔群12~30月龄的青、壮年占主导地位。同时,要做好后备母兔的选留与饲养,储备充足的优质后备母兔群。采用人工授精的,保障公兔健康无疫,建立无多杀性巴氏杆菌种兔群。
免疫预防:定期接种疫苗,提高兔群免疫力。具体疫苗种类和接种方案需咨询兽医或专业机构。
保健治疗: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治疗。可使用一些保健药物预防感染,但需遵医嘱使用。
诊断与治疗
兔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主要通过病原分离培养和动物实验。对兔群是否带菌或在潜伏期诊断时,主要是对分泌物进行采样或对病死兔的血、心、肝、脾等新鲜病料在麦糠凯和兔全血或血清培养基上同时进行分离培养,多杀氏性巴氏杆菌在麦糠凯培养基上不生长,而在全血或血清培养基上可见灰白色、湿润、露珠样小菌落,再涂片染色镜检和生化试验鉴定。可将分离培养的菌液注射小鼠或家兔,接种后48h内取心血,划线接种于血清平板,同时作涂片染色镜检,进行菌落检查和涂片镜检;同时参照病兔生前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结合分离菌株的毒力试验,作出最后诊断。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可通过特异性PCR或荧光PCR直接从临床样品如分泌物、脏器中检测巴氏杆菌;也可通过分型引物进行血清型鉴定;通过16SrRNA扩增序列比对进行分类鉴定。
治疗方面,可使用敏感抗生素如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噻呋钠等,但需遵医嘱使用,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产生。
兔巴氏杆菌病是家兔的重要细菌性传染病之一,对兔群健康和繁殖性能有严重影响。通过加强饲养管理、生物安全防控和定期免疫,可以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隔离并请专业兽医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疫情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