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那些引领中医药发展的齐鲁古代名医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18:2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那些引领中医药发展的齐鲁古代名医

齐鲁大地,这片古老的土地,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医学的重要发祥地。从商代到清代,这里诞生了一批名垂青史的医学家,他们以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中华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些齐鲁古代名医,探寻他们为中医学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

汤液始祖——伊尹

伊尹,一名挚,号阿衡,商代莘人,耕于莘野。伊尹尝负鼎俎,以滋味(烹调术)游说于汤。他将烹调之术与中药养生相结合,创立了食疗方,最早开创了后代“药食同源”的先河。他改变历代中药的服用方法,引入了汤液疗法,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疗效。因此古有“伊尹制汤液而始有方剂”一说。故伊尹又被称为“汤液始祖”。

相传伊尹天文地理无所不通,最拿手的是用草药为人治病,药到病除,人称活神仙。《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伊尹以滋味说汤”。《资治通鉴》载“(伊尹)悯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针灸甲乙经·序》亦谓“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医学之宗——扁鹊

扁鹊(约公元前407年-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原籍齐国,居于卢地(今济南市长清区)。扁鹊医德高尚,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在周游列国的沿途为百姓解决病痛,不贪图名利,不妄取钱财。扁鹊精通各种医术,擅长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创造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尤其精于脉诊,故司马迁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扁鹊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非常敬重他,经过十余年的交往,长桑君才对扁鹊说:“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于公,公毋泄。”乃取一种药,令扁鹊用“上池之水”饮服,并将禁方书尽传予扁鹊。此后扁鹊依言行事,可以“视见垣一方人”,看病尽见五脏癥结,成为一名周游各国的专业医生,足迹遍及当时的齐、赵、卫、郑、秦等国,上至君臣,下至百姓,一概诊治。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的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公元前310年,扁鹊再度来到咸阳,由于治愈了秦武王的病,声望益著,秦太医令李醯自知医技不如扁鹊,便派人刺杀了扁鹊。

病案先驱——淳于意

淳于意(约公元前215年-140年),复姓淳于,名意,西汉时期著名医学家,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人。汉文帝时,曾任齐国太仓令,故史称“仓公”。淳于意自幼喜爱医学,拜公孙光和公乘阳庆为师,他精医道,善长五色诊病。淳于意最伟大的贡献是首创病历的书写,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诊籍》。淳于意不仅是良医,还是一名良师,他非常注重医学传承教育,是秦汉时期文献记载中带徒最多的一位医家。

淳于意医术高超,当时身为一方诸侯的赵王、吴王、济南王都想召请他为侍医,也就是宫廷医生。淳于意不愿去当权贵的门客,他认为自己的医术是为天下苍生服务的,而不是只为少数权贵服务,便拒绝了,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恰逢齐王生病,请淳于意诊治,淳于意因在外地未至,齐王被其他的医生误治而死,于是祸从天降,淳于意被诬陷逮捕,到当时汉朝的京城长安行刑。

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随父前往长安,为父亲上书汉文帝求情:“我的父亲清廉公正,被处死的人不能复生,受过刑的人不能恢复,即使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我愿意献身为官婢,来赎我父亲的罪过。”文帝感其救父之心,赦免了淳于意,这一年也因此废除了肉刑。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缇萦救父”。

脉学大师——王叔和

王叔和(公元210年-280年),名熙,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山阳高平郡(今济宁市微山县)人,曾任晋太医令,伤寒八家之首。王叔和善脉诊,在收集整理《黄帝内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脉诊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写成了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提出寸、关、尺三部脉分候脏腑的理论,《脉经》成书后成为后世脉学的范本,被列为学医者的必读之书,并先后传到了日本、朝鲜、阿拉伯、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对世界医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王叔和曾在济州一家药店当坐堂医生,平时为人治病配药,于各种病症都很有效验。相传某天有一队送殡的队伍从药店门前经过,王叔和突然发现有几滴鲜血正从棺材里滴落下来,王叔和觉得里面的人肯定没死,于是他连忙大叫,想要拦住队伍仔细察看。可是队伍乱哄哄的,根本没人理他。王叔和急得不行,直接跑到队伍里大喊,队伍中有位老者听到了他的话,看他不像胡闹,又看他是从药店出来的,于是就把他带到主家面前。主家是个中年汉子,棺材里是他的妻子,因为产中血崩暴亡。按照当地风俗,这样死于急症的年轻女人必须及时安葬,所以女子刚咽气,家族中就有长辈张罗着安排赶紧入土为安。中年汉子本来十分不舍,但是碍于家族长者的严威不得不发送,此时看到王叔和阻拦,又听他讲了一番医学道理,于是同意马上将棺材打开。棺盖撬开,王叔和把过脉后,几针下去,只听女子轻呼一声,居然真的慢慢醒转。王叔和这回一下子名震济州城。

儿科之圣——钱乙

钱乙(公元1032年-1117年),字仲阳,宋代著名儿科医家,郓州(今泰安市东平县)人,曾任宋太医丞。钱乙学宗《颅囟方》和《伤寒论》,以擅长儿科闻名于世,创立小儿五脏辨证纲领,被誉为“儿科之圣”“幼科鼻祖”,他的代表著作《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其所创六味地黄丸、泻白散、异功散现今仍为临床常用方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钱乙:“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可以说,钱乙是我国中医儿科的奠基人。

钱乙在担任翰林医官的时候,宋神宗的皇子仪国公突然生病了,身体抽搐不已,众御医皆束手无策。钱乙因为曾经医治好了长公主女儿的疾病而被长公主赏识,长公主于是向宋神宗推荐钱乙为皇子诊治。钱乙是民间医生出身,资历并不出众,因此神宗有些小看他。钱乙为皇子诊视了一番,写下一贴“黄土汤”的药方。本就心存疑虑的宋神宗一看不禁大怒,皇子们都是真龙贵体,岂可用黄土入药。但钱乙并不惊慌,仔细解释道:“皇子的病在于风邪,按中医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水不泛滥,水生木的力量减弱,肝木(风)得平,引起痉挛的风邪就能得以平息,所以当用黄土。”宋神宗于是命人从灶下取下黄土一块,用布包起来放入药中煎煮,服下后,皇子的疾病果真慢慢好转了。钱乙由此获得嘉奖,升至太医丞。

伤寒注释第一人——成无己

成无己(约公元1063年-1156年),聊摄(今聊城市茌平区)人,宋金时期著名医家,伤寒八家之一。成无己出生于中医世家,相传成家开设了“成颐堂”药铺,坐堂行医,成无己天资聪颖,耳濡目染,医学造诣深厚,《医林列传》称其“性识明敏,记问该博”。成无己深研《伤寒论》,常引用《黄帝内经》《难经》之言以释《伤寒论》,开创以经释论、以经释症的《伤寒论》注释先河。成无己是历史上全面注解《伤寒论》的第一人,著有《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方论》。

成无己边诊病边研读医学著作,发现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有些文字晦涩难以理解,于是决定对义理深奥的《伤寒论》阐释于世、传承下去。他参阅《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伤寒论》中所述疾病的病因病机和处方用药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历时四十余年,著成《注解伤寒论》。当时金朝高度重视《注解伤寒论》手稿价值,曾警告成无己:“未经进,不可传。”成公认为此书成于大宋之地,不可进呈异朝,他冒死将手稿交付某乡人带回大宋。某乡人在遭遇“间关流离”困境之后,又将手稿托付王鼎,王鼎克服种种困难,于十余年后,终于不负成公嘱托,在大宋雕版刊行。

一代宗师——黄元御

黄元御(公元1705年-1758年),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莱州府昌邑县(今潍坊市昌邑)人,清代医学家,尊经派代表。黄元御不仅医术精湛,更致力于学术研究,以注释经典而闻名于世,被后世称为“尊经派”。他还精通黄老之术和象、数、易理,将道家、易学、象数、中医结合在一起,透彻地阐明了中医学核心理论。黄元御崇尚经典,见解独到,笔耕不辍,著有《四圣心源》《素灵微蕴》《难经悬解》《伤寒说意》《金匮悬解》《玉楸药解》等医书十一部。

相传乾隆十五年,皇帝得了重病,太医院的御医都诊治无效,恰逢有位山东昌邑的宦官向皇帝举荐黄元御,乾隆帝便下诏召见。黄元御进宫后,乾隆帝想先试探一下他的医术,便命一名宫女躺在帐内,放下帐幔,只露一只手在帐外,让黄元御诊脉。黄元御一诊,便知其端倪,曰:“龙得凤脉,调治无益。”乾隆帝对黄氏脉法大为赞叹,乃知这是一位良医,便让他诊病。黄元御诊视一番后,指出皇帝的病是“七分药毒,三分病”,让其先服二剂去药毒,再服一剂去病,乾隆帝服了三剂药后果真痊愈了。

次年,乾隆帝南巡,黄元御奉诏侍从,制方调药,多有奇效,御赐“妙悟岐黄”匾额,褒扬其精湛医术。黄元御好棋艺,经常与皇帝对弈,器具乃玉石棋子和楸木棋盘,后来皇帝以此赐之,所以黄元御别号“玉楸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