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他是谁》触碰“南大碎尸案”:影视创作的自由与责任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43:5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他是谁》触碰“南大碎尸案”:影视创作的自由与责任

2023年,一部名为《他是谁》的悬疑刑侦剧横空出世,迅速引发全民追剧热潮。该剧由张译主演,讲述了卫国平从“88连环杀人案”到“医学院碎尸案”,横跨八年,冲破重重阻碍,却从未放弃对凶手的追查,在和罪犯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坚守责任使命,坚决打击不法势力的故事。

创作自由与伦理责任的边界

然而,这部备受关注的剧集却因与“南大碎尸案”高度相似的情节引发了公众的热议。剧中,“余爱芹案”的设定与真实案件的细节惊人地吻合,甚至添加了私生活混乱等虚构情节,不仅侮辱逝者,更对逝者亲属造成了巨大心理伤害。这引发了我们对创作自由与伦理责任边界的深刻思考。

近年来,多部以真实案件为原型的影视剧在播出后都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口碑,但也引发了案件当事人或亲属的不满和投诉。例如,《破冰行动》《扫黑风暴》《底线》等剧集都在改编过程中添加了虚构情节,可能导致对逝者人格利益和近亲属名誉权的侵害。因此,改编自真实案件的影视剧在制作时,应取得当事人或近亲属同意,避免侵犯名誉权、隐私权等。

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尽管存在争议,《他是谁》仍然展现出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张译的精湛演技将“余爱芹”的复杂心理演绎得淋漓尽致,突出了角色在面对伦理与法律时的困境。剧中的对话与情节,对女性的人物和社会地位进行了深刻反思,试图诠释在法治社会中,如何应对诸多看似无解的社会阴暗面。

从影片的技术层面来看,无论是镜头运用还是音效设计,都表现出高水平的制作。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让紧张的氛围与角色的内心挣扎相得益彰,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令观众有种无法自拔的沉浸体验。

观众评价与评分变化

该剧目前在我国豆瓣上的评分已经降至7.7分,相较于开播时的8.2分,评分有所下降。尽管如此,这部剧依然受到了观众的关注和喜爱。然而,有一些观众对后期剧情表示不满,认为其过于拖沓,且与主线剧情关系不大,再加上一些不讨喜的爱情戏码,使得观看体验略显不适。

启示与思考

《他是谁》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创作自由与伦理责任之间,究竟该如何平衡?如何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如何保持人文关怀,正是众多观众与评论家提及的焦点。剧中的对话与情节,对女性的人物和社会地位进行了深刻反思,试图诠释在法治社会中,如何应对诸多看似无解的社会阴暗面。

从影片的技术层面来看,无论是镜头运用还是音效设计,都表现出高水平的制作。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让紧张的氛围与角色的内心挣扎相得益彰,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令观众有种无法自拔的沉浸体验。然而,当这份沉浸建立在对真实事件的误解上时,更是令人唏嘘不已,仿佛映射出电影人对灵魂与现实的双重漠视。

观众对该剧的反应不一,有人被剧情深深打动,有人则因其与现实的联系感到不适。能否在悲惨的历史中创造出启示,引导我们直面社会中的不公与争议,似乎是电影人应当思考的课题。而这既是对原型事件受害者的尊重,也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此刻的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娱乐,更是对真实故事的尊重与反思。

前有冯小刚的《手机2》尝险,而今《他是谁》成为伦理法律的试金石。如何在一场雷同的风险中求新求变,或许是当代影视创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正如钱先生所言,电影的巨大利益并不能掩盖侵权的风险,背负着真实与虚构的责任将是未来创作不可或缺的准则。尊重应成为创作的底线,这不仅是对电影艺术的尊重,更是对人性的理解与关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