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道:一片叶子改变俄罗斯三百年
万里茶道:一片叶子改变俄罗斯三百年
17世纪,一片来自中国武夷山的茶叶,悄然开启了中俄两国跨越亚欧大陆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新篇章。这条全长超过1.3万公里的万里茶道,不仅是一条商贸通道,更是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世纪大动脉”。
万里茶道:一片叶子的传奇之旅
万里茶道的起点,是福建武夷山脚下的下梅村。18世纪中叶,以食肉为主的蒙古人、俄罗斯人对茶叶需求日渐旺盛,到了“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的程度。长期在草原从事边贸活动的晋商便抓住机遇,携巨资南下福建武夷山采购茶叶。
背靠武夷茶乡和梅溪、当溪水运之利,下梅村在不经意间成为万里茶道的“零公里处”。武夷山市武夷街道文化站站长邹应文介绍,这些茶叶顺着地理版图,一路穿过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运至河北张家口,再换骆驼运到俄罗斯边贸城市恰克图,最终到达莫斯科及圣彼得堡。
约1.3万公里的茶道上,从水乡山丘到戈壁草原,从肩挑背扛到舳舻千里、马帮奔腾,这片东方树叶究竟有何魅力,引无数商人争相竞逐?
作为中国茶的“狂热粉丝”,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或许很有发言权。据说,素来狼吞虎咽的巴尔扎克,对武夷红茶的风味情有独钟。一次招待朋友时,巴尔扎克非常虔诚地展示了一只雅致的堪察加木匣,并从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只绣着汉字的黄绫布包,里头是一小瓶金黄色的优质红茶。为了不让宾客“贪杯”,他不惜扯谎,“此茶不可滥饮,谁要是连饮三杯必盲一目,饮六杯则双目失明。”
风靡一时的茶叶,一度成了俄罗斯人的“硬通货”。瓦西里·帕尔申在《外贝加尔边区纪行》中记载,“砖茶在外贝加尔湖边区一带的居民当中饮用极广,极端重要,以致往往可以当银用。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人等土著民在出卖货物时,宁愿要砖茶不要银。因为他们确信,在任何地点都能以砖茶代替银用。”
这片辗转万里的树叶,征服亚欧大陆的同时,也为其产地武夷山脉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下梅邹氏是下梅村第一大姓,也是清代武夷山地区与晋商合作的最主要的茶商家族之一。据《崇安县志》记载:“康熙十九年,武夷岩茶茶市集崇安下梅,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经营茶叶者,皆为下梅邹氏。”
作为邹家第30代传人,邹应文的家中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茶砖模具、账本茶票。这些泛黄的老物件,或记录产地品质,或说明账务往来,历经岁月洗礼,勾勒出武夷山人因茶而兴的生活。“家谱记载,邹氏经营茶叶‘无二值,无欺隐’,且不和商人锱铢必较,因此得到不少洋人的青睐和信任。”邹应文说,依靠重义轻利的经商理念,邹氏与晋商合作经营武夷茶叶100多年,每年获利百余万两白银,此后便在村中兴土木、建宅院、修码头、立家祠,豪宅有70余座。
不独邹家,彼时的下梅,“家家饶裕,为闽巨室”。为满足茶叶生产,方便村民生活,下梅茶商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当年两岸店家茶肆鳞次栉比,白天人声鼎沸,入夜觥筹交错,钟鸣鼎食之盛、市列珠玑之光、门盈罗绮之富,堪称武夷山下“小上海”。
今天,下梅早已不见商船穿流、人潮涌动,但行走在祠堂、古井、老街、旧巷,从精致的雕梁画栋中,仍不难想象这里曾经的富贵荣华。它们如同一缕醇香,从明清的茶杯里飘荡开来,缭绕在砖瓦之间,将那段繁华往事娓娓道来。
茶香四溢:中俄文化的千年交融
东方土壤孕育的茶叶,经水陆路运输,在车轱辘声、马蹄声、驼铃声中一路向西北。漫漫茶道,茶路途经或与茶路关联的城市有40多个。中国东南的茶农步入茶园采摘鲜叶,再制成茶砖装入木箱。数月之后,千里之外的中俄边境重镇恰克图,迎来南国的芬芳。
得益于北方干燥的气候,这些树叶虽然姗姗来迟,但味道和质量胜过海路运输的茶叶,在当地更受青睐。“在恰克图,中国方面提供的主要商品是茶叶。俄国人方面提供的是棉织品和皮毛。卖给俄国人的茶叶,在1852年达到了175万箱,买卖货物的总价值达到1500万美元之巨,恰克图的中俄贸易增长迅速,使得恰克图由一个普通集市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大的城市。”卡尔·马克思1857年在《俄国对华贸易》中说。
作为贸易的中转站,“因茶而兴”的恰克图,只是沿途众多城市的缩影。位于河北张家口的鸡鸣驿古城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富有特色的邮驿建筑群,被誉为“中国邮政博物馆”。清朝时期,行走在万里茶道上的商队,常常驻扎在此,打听行情、采办给养。休整过后,再北上前往张家口大境门通关。商业运输和国际信使往来频繁,驿吏、官员、商旅络绎不绝,这一过去以邮驿功能为主的驿站,就此蜕变为以商贸功能为主的集镇。
“万里茶道催生聚落、繁盛城市。纵观茶道,其中不少重要地区节点成为今日影响力巨大的大城市,其中俄罗斯八大城市,有七个在万里茶道上。”福建农林大学讲师张蓉介绍,在万里茶道繁荣之前,沿线特别是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地区,还是一派旷野茫茫、人烟稀少的景象,万里茶道商人频繁流动往来、信息密集流通,沿线城市商贾聚集,兴起重要的商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商人、镖局、客栈、饭庄、货场、会馆等行业蓬勃发展。
在这条漫长的茶道上,一座座城市因商贸而崛起兴盛,东西方文化在此间交流激荡。“中式生活”开始乘着叶片,飞入万里之外的国度。茶深度融入俄罗斯人的生活,给小费也叫“给茶钱”,与茶有关的茶仪、茶礼、茶会、茶俗等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这么写茶:夜幕降临,在桌上闪耀着光芒。晚上的萨莫瓦尔正煮着沸水,温热着中国的茶壶,壶底下轻烟缭绕……
英国诗人雪莱则更为痴狂,他在诗作《为中国之泪水——绿茶女神所感动》中直言“饮死举尸归净土,殉茶第一是吾身”,这种与茶厮守、至死方休的痴心,倒是不辜负一路跋山涉水、风尘仆仆的中国商人。
“人们之所以爱茶,更在于其所代表的高雅生活方式。”武夷学院万里茶道研究院副院长李远华说,中国茶叶对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俄罗斯人用饮茶替代啤酒及家酿酒,茶叶逐渐从宫廷贵族的奢侈饮品转变为普通家庭也能享用的国民饮品。
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俄罗斯喀山市,有一座特殊的博物馆——喀山茶博物馆。这是俄罗斯第一座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展示了中俄两国在茶叶贸易和文化方面的深厚联系。博物馆内展示了各种茶具、茶叶样品和历史文献,记录了从17世纪开始的中俄茶叶贸易历史。
喀山茶博物馆的建立,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俄茶文化交流的传承。博物馆定期举办茶文化活动,邀请中俄两国的茶艺师进行表演和交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茶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
茶叶,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不仅改变了俄罗斯人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了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从武夷山到喀山,从晋商到现代茶商,中俄两国的茶文化交流已经延续了数百年,成为两国人民友谊的见证。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俄两国在茶叶贸易和文化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茶叶,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东方树叶,将继续在中俄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续写新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