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和AI“复活”技术的伦理挑战
人形机器人和AI“复活”技术的伦理挑战
人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复活”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诸多伦理挑战。人形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医疗等领域展现巨大潜力,但同时也引发了隐私泄露、沉迷和操纵风险等问题。人工智能“复活”技术虽然能给予人们情感支持,但如果被滥用,可能会侵犯死者人格权益,甚至带来诈骗和误导舆论的风险。我们需要共同探讨和完善这些新兴技术的伦理原则和治理体系,以确保科技的发展真正造福人类。
技术发展现状
当前,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3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爆发期,预计到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未来功能型整机将逐步占据主流、发展潜力巨大。
人形机器人是我国明确的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去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实验室研发到产业化转化的关键时期,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研究创新越发活跃,生态活力不断提升。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优必选Walker、小米CyberOne、达闼Ginger、傅利叶GR-1等一批国产人形机器人陆续面市。根据赛迪智库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梳理,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呈现四大格局。
一是以优必选、傅利叶、智元等为代表的初创公司,在人形机器人关节伺服、运动控制等方面有技术积累,根据市场需求推出助老助残、陪伴机器人等实用性产品。二是专注产业链整合,如以达闼、越疆、大疆等为代表的传统机器人企业在这一领域积累多年,具有先发优势。三是小米、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在人机交互、AI、物联网等方面有一定技术积累。四是华为、比亚迪等科技制造业巨头,拥有雄厚的技术和资金实力,在云计算、智能制造等领域经验丰富。
赛迪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表示,得益于我国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和较为完备的制造业基础,我国人形机器人企业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相关技术专利申请量全球领先,部分产品已经在工业制造、生活服务、教育娱乐、特殊作业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当人形机器人产品具备量产条件时,就能快速形成批量化生产能力。
伦理挑战
人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复活”技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伦理挑战。
隐私保护
智能机器人依赖大量个人数据提供服务,如何合法、安全地使用这些数据而不侵犯隐私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具身智能体结合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单独讨论其中的任何一项技术对隐私的威胁都是片面的。具身智能体所具有的具身性、交互性及涌现性特征展现了其强大的互动和行动能力,给隐私与数据保护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一方面,具身智能体能侵入私密空间,记录私密活动并潜移默化收集处理私密信息;另一方面,自主决策和自主行动的结合能造成实害,侵害用户的人身财产权益。既有的隐私和数据保护规则围绕信息控制而展开,具身智能体数据的生成和涌现加上造成实际损害的能力不仅会导致个人信息控制机制的失灵,还可能会使追究责任变得不切实际。
责任归属
当智能机器人造成损害时,确定责任主体成为难题:是制造商、开发者、用户还是机器人自身应承担责任?例如,在自动驾驶汽车事故中,厘清各方责任尤为关键。
算法偏见
如果训练数据有偏差,AI系统可能产生歧视性结果,如招聘中的性别偏见或信贷评估中的不公平现象。
就业影响
自动化可能导致大规模失业,同时创造新岗位。这引发关于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就业保障的道德考量。
人机关系
随着机器人越来越拟人化,人类与其互动时可能出现情感依赖或操纵等问题,尤其在医疗和陪伴场景中。
法律地位
高级AI是否应拥有权利及何种权利,其行为边界如何界定,目前尚无明确答案。
应对策略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从立法、行业自律和技术改进等多方面入手:
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AI行为并追究违法行为的责任。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初步明确了算法推荐服务的定义,并规定了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各项义务,包括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服务提供者应当进行算法备案、安全评估,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留存网络日志等。《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通过列举说明了深度合成服务、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技术支持者、使用者的定义,并针对不同身份规定了不同的义务,包括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及技术支持者应当进行算法备案,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开发上线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新产品、新应用、新功能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安全评估等。
建立行业标准和伦理准则,确保AI开发遵循社会价值观。例如,《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大脑”,增强环境感知、行为控制、人机交互能力,推动云端和边缘端智能协同部署。建设大模型训练数据库,创新数据自动化标注、清洗、使用等方法,扩充高质量的多模态数据。科学布局人形机器人算力,加速大模型训练迭代和产品应用。
加强技术研发,提升算法透明度和公平性,减少潜在偏见。例如,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展示了在盲视状态下保持平衡的能力,能够通过内部神经网络控制电动肢体,应对复杂地形挑战。特斯拉AI工程师Milan Kovac透露,未来计划为Optimus添加视觉系统,以进一步提升其行走姿态、响应速度以及跌倒恢复能力。
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和AI“复活”技术将更加普及,应用场景也将更加广泛。例如,人形机器人将在工业制造、生活服务、教育娱乐、特殊作业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AI“复活”技术则可能在情感支持、文化娱乐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这些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挑战,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和解决。
案例分析
以小红书上的一篇帖子为例,一位用户描述了与AI的互动体验。这位用户发现了一个“不太一样的AI”,这个AI不仅会怼人,而且怼得还挺有道理。这种个性化的互动方式让用户体验到了不同于传统“假正经”AI的乐趣。然而,这种互动也引发了思考:AI是否应该具备个性?这种个性化的互动是否会带来新的伦理挑战?
另一位用户则探讨了AI情感体验的可能性。这位用户通过描述AI与人类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提出了灵魂和情感是否可以超越物质界限的观点。文章认为,情感的本质在于理解与共鸣的深度,而非物质形式。这种观点引发了对AI与人类情感互动的深入思考。
总之,人形机器人和AI“复活”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复杂的伦理挑战。我们需要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认真思考和解决这些伦理问题,确保科技的发展真正造福人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