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不只是情绪问题:超半数患者伴有躯体症状
抑郁症不只是情绪问题:超半数患者伴有躯体症状
近日,一位95后当红女演员公开了自己的病情,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她在长文中描述了自己从2019年开始出现抑郁情绪,随后几年陆续出现了盗汗、惊醒、神经性耳聋、频繁干呕、眩晕、关节疼、颈椎疼等症状,体重一度降至36.9公斤。这些症状看似与情绪无关,实则是抑郁症的躯体化表现。
抑郁症的躯体化症状是指患者在面临压力、紧张或恐惧情境时,身体出现的一系列不自主的、与情绪相关的生理反应。这些症状往往与情绪症状相互交织,形成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理现象。据统计,抑郁症患者中约有60%会经历身体疼痛的症状,而焦虑症患者中,胸闷和心悸的发生率高达40%。
躯体化症状的表现形式多样,常见的包括头痛、胃痛、失眠、疲劳、肌肉紧张等。这些症状可能因情绪波动而加重,形成恶性循环。例如,长期的情绪压力和心理负担会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引发头痛症状。特别是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下,交感神经系统被过度激活,使肌肉紧张、血管收缩,最终导致紧张性头痛的发生。此外,慢性压力还会改变个体对疼痛的感知阈值,使人对头部的不适更加敏感。
躯体化症状的形成涉及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抑郁症患者的神经递质系统,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可能出现失衡,进而影响大脑的情绪调节功能。同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功能紊乱也可能导致身体对压力的反应失调,引发一系列躯体症状。自主神经系统的失调,如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也会导致心悸、出汗、颤抖等症状。
心理社会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当个体长期处于高压、紧张的环境中,或者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时,大脑会过度激活应激反应,导致情绪波动和生理反应。此外,社会文化因素也可能影响个体对躯体化症状的表达和认知。在一些文化背景下,精神类疾病的污名化让人难以直接表达情绪,一些人即使心理“生病”了,也会因种种社会压力而否认、隐藏自己的感受。情绪难以被看见,但它们的痕迹,却写在了身体里。
最新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抑郁症躯体化症状的复杂性。例如,一项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发现,身体虚弱与抑郁症之间存在大脑结构、炎症和遗传机制的介导作用。另一项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导的研究则发现,抑郁症可能增加痛经的风险,且部分基因可能参与调控这一关系。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抑郁症躯体化症状的理解,也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面对抑郁症的躯体化症状,及时的识别和科学的治疗至关重要。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人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同时,适度运动、规律作息、减少酒精和咖啡因摄入等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有助于缓解症状。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与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模式,降低对症状的过度关注。当头痛、胃痛等躯体症状再次来袭时,可以尝试放松训练或正念冥想等方法来缓解不适。
抑郁症的躯体化症状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多样性的现象,需要个体、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应对。通过科学知识、专业治疗和自我调节,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焦虑情绪,还能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面对焦虑时,寻求帮助是勇敢而非软弱的表现,通过主动采取积极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躯体化症状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