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国番禺往事:从古至今的沧桑巨变
南越国番禺往事:从古至今的沧桑巨变
公元前203年,赵佗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揭开了番禺作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序幕。番禺,这座历经两千多年沧桑的古城,见证了岭南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南越国的辉煌
南越国的建立,是番禺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赵佗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成功统一岭南,建立了以番禺为中心的南越国。据考古发现,南越国都城的主体东起旧仓巷、西至吉祥路,北界越华路、南达惠福路,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800米,面积约40万平方米。
南越国王宫位于番禺都城的中北部,北枕越秀山,南抱珠江。宫苑区和宫殿区布局严谨,一号宫殿台基东西长30.2米、南北宽14.4米,面积达434.88平方米。王宫内宫殿之间互有长廊相连,排水设施纵横交错,明沟暗渠贯通,渗井、地漏相间,组成完善的排水系统。
南越国时期,番禺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2004年底,在南越国宫署遗址的一口水井内清理出木简百余枚、字数逾千,简文涉及籍簿和法律文书,是南越王宫的纪事档案,简文中所见的职官、郡置、民俗、果木培植等内容,为研究南越国历史提供了第一手文字资料,堪称“岭南第一简”。
从南越到汉朝:番禺的变迁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番禺城毁于火。汉朝复置南海郡,治番禺。据《读史方奥纪要》记载,由于赵佗城夷为平地,“汉筑番禺城于郡南六十里为南海治,今龙湾、古坝之间是也。”但据考古研究,这一说法并不准确。
东汉时期,交趾部改为交州,在汉灵帝时兼拥有军政大权,地方政权由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东吴孙权占据长江中下游后,向南扩张略取交州,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步骘东下番禺城考察,《水经注》对此记载说:“骘到南海,登高远望,睹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阜,乃曰‘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迁州番禺,筑立城廓。”州治从广信迁到番禺后,平整番山北部,修复并扩建“佗城”。孙吴黄武五年(226年),分交州为交、广二州,广州由此得名,州治即设番禺。此后1700多年间,番禺大都是地方一、二、三级政权所在地。
唐宋至明清:番禺的扩展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撤销南海郡,改番禺县为南海县,隶属广州总管府。仁寿元年(601年),改广州为番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州置郡,恢复南海郡,隶属扬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南海郡,复置广州,再置番禺县(一说在长安三年即公元703年复置番禺县),县治设江南洲(今广州河南)。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岭南道,广州属岭南道。长安三年(703年),置岭南五府经略使,总管岭南五府,复置南海郡。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岭南划分东、西二道,岭南东道治广州,西道治邕州(今南宁)。两广分东、西,自此始。
唐朝末,农民起义,藩镇割据。公元917年8月,刘䶮称帝于番禺(广州),国号大越,后改称汉,史称南汉,设兴王府。番禺隶兴王府。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灭南汉,废兴王府,改为广南东区,置广州都督府。翌年,撤销番禺县,并入南海县。至道三年(997年)改广南东区为广南东路。皇祐三年(1051年)恢复番禺县,县治设城东紫泥(巷)。乾道六年(1170年)改为广东路广州府。祥兴元年(1278年)广州改为翔龙府。番禺沿为府治。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翔龙府为广东道广州路。上隶江西行省。至元三十年改为广东道上路。皇庆元年(1312年)复称广东道广州路。番禺沿为道治、路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广东道广州府。二年改为广东行省广州府。九年改为广东布政司广州府。番禺沿为府治,隶广州府。
清世祖顺治四年(1647年),番禺县治所迁至今广州市越秀区解放路一带,与南海县分治广州城。番禺县治所位于今广州市越秀区解放路以东,南海县治所位于今广州市越秀区解放路以西。此后,番禺县的范围逐渐缩小,但仍保留了广州城的东部地区。
现代番禺:从古城到新城
1992年5月20日,番禺撤县设市,成为广州市的县级市。2000年,番禺市改为广州市番禺区,成为广州市的一个市辖区。如今的番禺区,不仅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还发展成为现代化的都市新区,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南越国的都城到现代都市,番禺见证了岭南文明的兴衰更替。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番禺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记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岭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