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奇幻,为何《哈利·波特》风靡世界,中国仙侠只能“自嗨”
同样是奇幻,为何《哈利·波特》风靡世界,中国仙侠只能“自嗨”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在全球销量超过5亿册,全球总票房为78亿美元,堪称西方奇幻的标杆。相比之下,中国仙侠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网络文学的影响,导致部分作品角色设置和内核发生变化。国产仙侠剧和电影在工业化、审美和技术层面与西方奇幻作品仍有差距。
最近,改编自J.K.罗琳的电影《哈利·波特》系列已经重映,而且首天以极小排片拿下票房第一。《哈利·波特》小说的全球销量超过5亿册,改编的系列电影(不算《神奇动物在哪里》)全球总票房为78亿美元,堪称西方奇幻的标杆。
《哈利·波特》是西方奇幻文化的三大代表之一。如果说西方奇幻史诗电影的代表是《指环王》+《霍比特人》六部曲,西方奇幻童话的标杆是《哈利·波特》八部曲,那么西方奇幻剧的代表则是虽然烂尾但影响深远的《权力的游戏》。至于西方奇幻游戏的标杆,则有《魔兽世界》《龙与地下城》《巫师》《上古卷轴》等,这些作品各具特色,难以分出高下。
相比之下,其他西方奇幻影视作品如《纳尼亚传奇》《黄金罗盘》等则显得逊色不少。
有人在知乎上提问:为什么西方奇幻可以传遍全世界,而中国仙侠却只能“自嗨”?有人回答说:西方奇幻讲的是爱与和平、勇敢探险,而中国仙侠则充斥着杀人全家、自私自利、不择手段。这种说法显然过于片面,忽视了仙侠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复杂性。
仙侠都是自私自利?“网络小说”代表不了仙侠文化
中国仙侠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传说和神话,与《三侠五义》等武侠小说一脉相承。近代仙侠小说的开山鼻祖是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这部由民国时代文人创作的作品,虽然可能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其内核仍然是佛道儒的正义战胜邪恶,追求长生和大道。
比如《蜀山》中的人气角色邓隐(徐克83版《蜀山剑侠传》中由郑少秋饰演的丁引),他从德高望重的大侠堕入魔道,但又在道与魔之间纠结,最终选择自我牺牲。这种复杂的人物塑造在中国仙侠作品中并不罕见。
中国仙侠文化的影视化在90年代达到巅峰,以徐克的作品为代表。这一时期的仙侠影视剧虽然角色众多、情节复杂,但核心仍然是传统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例如,83版《蜀山剑侠传》的男主角元彪和女主角李赛凤,以及徐克电影《蜀山传》中的主角们,都没有表现出所谓的“自私自利”。
中国仙侠文化的变迁
中国仙侠文化在台湾发展出了著名的“三剑”游戏系列:《仙剑奇侠传》《轩辕剑》和《剑侠情缘》。这些作品在角色设置和剧情内核上吸收了香港武侠和台湾言情的元素,即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纠葛,但本质上仍然是传统的天下大道和拯救苍生的主题。
内地早期的仙侠小说如《诛仙》《仙路烟尘》《尘缘》《搜神记》等,其内核仍然是关于苍生和大义的,与传统武侠小说一脉相承。《诛仙》中张小凡的正邪纠结,体现了传统价值观的冲突。
然而,2010年以后,随着《斗破苍穹》等爽文的兴起,内地网络文学中的仙侠作品开始出现变化。这类作品更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主角的升级和强大,有时会表现出精致利己和暴力倾向。但这类作品在数量、质量、翻拍数量和影响力方面都远不如之前的仙侠作品。
从影视作品的角度来看,《蜀山传》《仙剑》系列和《古剑奇谭》是真正全民爆火的作品,而网络文学改编的仙侠作品中,只有《凡人修仙传》的动漫版取得了成功。其他如《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香蜜》《苍兰诀》等,更多是古偶言情剧的范畴。
这种变化与80后、90后进入社会并占据消费话语权有关。例如,《仙剑》系列大火时的主要受众是女性,而男频仙侠作品则相对缺乏有影响力的改编作品。这种分层现象表明,虽然某些类型的仙侠作品可能在特定群体中流行,但并未成为真正的主流文化。
工业化水平的差距
中国现代流行文化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工业化水平不足。与西方的《指环王》《哈利·波特》《权力的游戏》等作品相比,中国在工业化、文化审美和技术层面都存在差距。虽然有《流浪地球》和《黑神话:悟空》这样的优秀作品出现,但数量仍然有限。
此外,流行文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一股思潮很容易被另一股思潮取代。例如,《黑神话:悟空》在工业化、文化审美和技术层面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但其内核来自《悟空传》。即使剧情受到批评,游戏在国外仍然大卖500万份,这表明文化产品的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内核。
东方仙侠的出路
目前中国仙侠剧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古偶化趋势,类似于漫威超级英雄电影后期的感觉,模式化、流水线化和套路化严重。2024年以来,国内还没有一部真正爆火的古偶剧。现代剧集过于注重细节描写,忽视了留给观众的想象空间,导致剧情拖沓,容易失去观众兴趣。
以前的电视剧会将重点放在主角、配角和关键剧情上,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而现在的剧集则事无巨细地展现所有内容,甚至将原本可以用三言两语交代的剧情拉长到5-10集。这种剧情表现手法缺乏想象力,容易让观众失去观看兴趣。
更不用说资本驱动下的低质量武打设计和剧情。在全世界范围内,电视剧的传播天然不如电影(因为时长问题),而游戏则处于中间位置(有全球平台的优势)。国产仙侠剧与欧美奇幻剧相比差距明显,而国产仙侠电影则主要依赖徐克的《蜀山》系列,但这些作品在商业上并不成功。
如果能有像《流浪地球》《黑神话:悟空》这样的团队制作出高质量的仙侠电影,即使不能风靡全球,也有望重新点燃仙侠文化的热度。乌尔善导演的《封神》系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尽管存在争议,但第一部仍然取得了26亿票房,成为新时代商业大片的标杆。
最后,无论是资本还是网友,都容易追逐风潮而忽视文化本身的内涵和深度。用“自私自利”来代表整个仙侠文化是片面的,而且这种思潮已经开始过时。中国仙侠文化要想真正走向世界,需要在保持传统文化内核的同时,提升工业化水平和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