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16强股权图谱:国企占主导,唯一外资俱乐部落户深圳
中超16强股权图谱:国企占主导,唯一外资俱乐部落户深圳
2024赛季中超联赛已经落下帷幕,各俱乐部在赛场上的表现令人瞩目。然而,赛场之外,俱乐部的股权构成和运营模式同样值得关注。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当前中超各俱乐部的"身份"背景,揭示国企、民企和外资在中超联赛中的布局。
国企主导:中超俱乐部的主流模式
在2024赛季中超前八名中,大部分俱乐部都具有国企背景。上海海港、上海申花、成都蓉城、山东泰山、浙江队和河南队,这些俱乐部要么是单一国企投资,要么是多家国企合力投入。
其中,上海双雄(海港和申花)、成都蓉城属于单一国企投资;山东泰山、浙江俱乐部、河南俱乐部则是多家国企共同投入。天津津门虎则是在体育局托管之下,由政府主导,多家国企联合投入。
上海申花:城市名片的重塑
上海申花俱乐部的城市定位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特殊标志、城市高品质生活的核心内容,以及城市高效能治理的实践场景。从绿地到久事,申花俱乐部经历了十分重要的历史性时刻,这一定位并未改变,本赛季相当稳定,与海港进行了长时间的争冠角力,最终名列联赛第二。
河南俱乐部:政府支持下的重生
河南俱乐部方面,建业集团这个二十多年的投资方彻底退出后,俱乐部3年经历3次股改,其中失败一次,之所以能够活下来,决定性因素还是河南省政府的重视。
外资独苗:深圳新鹏城的特殊地位
在2024中超排名靠后的8家俱乐部中,深圳新鹏城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是目前中超唯一的外资俱乐部。不过,年初从四川成都搬迁到深圳,实际上也是得到了深圳地方政府的一些资金支持。
民企俱乐部:地方政府支持下的生存之道
青岛西海岸、梅州客家、南通支云俱乐部,虽然是民企俱乐部,但整年的运营都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青岛西海岸,有来自于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尤其是西海岸新区,希望把青岛西海岸俱乐部打造成新区的文化地标。西海岸同城俱乐部青岛海牛,也获得了一些市里的资金支持,只不过力度有限。
武汉三镇作为民企俱乐部,在后金元足球时代创造了“凯泽斯劳滕奇迹”,不过从去年9月开始,民企投资人宣布停止注资,此后便由地方体育局提供资金维持日常运营。近日,俱乐部在当地政府和体育局的支持下,逐步完成了清欠,11条转会注册禁令清零,未来朝着体育局继续托底、地方足协监管的方向发展。
混改模式:沧州雄狮的探索之路
沧州雄狮俱乐部属于民企和国企混改的俱乐部,刚搬迁到沧州的时候,在引援方面投入了较大的力度,也是得益于当时股改的顺利。但因为政府换届和疫情等原因,有些相关扶持政策没有兑现,也是俱乐部陷入生存危机的主要原因。
新晋成员:云南玉昆和大连英博的突围
2024赛季冲超成功的两家俱乐部云南玉昆和大连英博,前者是民企单一股权,在冲超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省、市、区政府寻求支持,目前已经得到了积极的反馈,新赛季会有相当比重的资金支持俱乐部运营;大连英博也是民企俱乐部,但有来自省市两级政府的支持,同时大连市全力推动俱乐部的招商引资,未来的生存情况相对乐观。
本文原文来自《足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