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膝关节保留手术助患者重拾行走能力
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膝关节保留手术助患者重拾行走能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膝关节问题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膝关节保留手术成为治疗膝关节问题的新选择。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骨科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客制化手术和3D打印技术,成功帮助患者保留膝关节,改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
一名61岁的男性因左膝关节疼痛、无法蹲跪,久而久之形成O型腿,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而就医。经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骨科团队检查,病人疼痛主因竟是10多年前骨折引起的膝关节内翻变形,严重可能要进行人工关节置换。医疗团队采用新式膝关节保留手术“保膝不换膝”,成功保住膝关节,让病人的膝关节功能与生活品质同步提升,大步迈向健康人生。
蓝先生(左)因骨折宿疾导致膝关节变形,经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骨科部吴家麟医师(右)以新式膝关节保留手术找回健走人生。
北医附医骨科部10月5日举办“膝守努力病友联谊会”,会中分享台湾在截骨保膝手术的最新发展以及如何选择适合的膝关节治疗方式。北医附医骨科部运动医学科吴家麟医师表示,膝关节健康对于日常活动至关重要,无论是因外伤或随着年龄增长的退化性关节炎,长时间不良于行除了身体上的不适,可能连带影响社交与日常活动,进一步影响心理健康;而膝关节问题造成长者“困”境,亦是高龄社会值得重视的议题。吴家麟医师观察,是否接受膝关节置换术(人工关节)是多数病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许多病人虽然饱受疼痛所苦,但对换人工关节仍是多所考量,错失治疗时机。他强调,临床上已朝“保膝”方向发展,透过客制化膝关节保留手术及3D列印技术,不仅可成功保留病人膝关节,更能改善病人的关节功能与生活品质,迄今已累积逾百名病例。
吴家麟医师表示,膝关节保留手术是专门修复膝关节问题的技术,常见方式包括高位胫骨矫正术(High Tibial Osteotomy, HTO)、远端股骨矫正术(Distal Femoral Osteotomy, DFO),主要是矫正各种膝关节内翻、外翻的变形,并减少膝关节退化或运动损伤导致的疼痛,进而延缓人工膝关节的置换;针对严重变形的关节,医疗团队可合并上述两种手术,搭配韧带重建手术,有效处理因运动损伤导致的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并可促进膝关节内软骨再生。比较特别的是,临床上也有病人是因为多年前的骨折,造成膝关节变形。
61岁的蓝先生10多年前受伤骨折,近年来膝关节持续疼痛,导致无法蹲跪,上下楼梯也有困难,严重干扰生活作息。转赴吴家麟医师门诊求诊后,经检查发现,膝痛主要是因为多年前的骨折导致下肢远端胫骨骨折变形,连带造成膝关节内翻变形,评估需要进行陈旧性骨折矫正手术以及高位胫骨矫正手术,减轻膝关节内部压力,病人术后恢复良好,重拾健康生活。
吴家麟医师解释,病人10余年前骨折后的愈合问题,导致膝关节内弯变形,关节受力不当,长期损耗软骨及韧带,造成膝关节疼痛及O型腿,合并出现脚踝歪斜等症状,严重可能需要更换人工关节,但在新式膝关节保留手术的帮助下,病人无需更换关节就能找回健走人生。
吴家麟医师解释,每个人的膝关节结构与问题不同,这也是客制化手术的重要性,医疗团队针对膝关节退化及膝伤病人,导入“客制化患者专属工具”(PSI)技术,术前透过下肢全长X光摄影结合电脑断层扫描(CT),重建病人骨骼结构,并搭配3D列印技术,精确规划手术过程及辅助工具,藉由分析病人的膝关节结构,量身打造专属的手术计划及3D列印手术辅助工具,大幅提升手术精确性、降低常见手术并发症,包括矫正处的骨折或矫正角度不精准等问题均可解决。
吴家麟医师强调,客制化患者专属工具(PSI)技术搭配3D列印技术,不仅是膝关节保留手术的重大突破,也为关节软骨再生带来新的契机,提供膝关节问题的病人更多治疗选择,无论是运动员或一般民众,均能借此重拾活动能力,提升生活品质。
本文原文来自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