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铭石楼:一座凝结华侨乡愁的中西合璧建筑
开平铭石楼:一座凝结华侨乡愁的中西合璧建筑
“这座楼攻不破!”在电影《让子弹飞》中,黄四郎家那座坚不可摧的碉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座楼,就是位于广东江门开平市自力村的铭石楼。
铭石楼,这座建于1925年的五层高碉楼,是开平碉楼中的佼佼者。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个华侨家族的传奇。
铭石楼由旅居美国芝加哥的华侨方润文建造,为的是纪念父亲方守锡一生打石的生涯。楼名“铭石”,寓意深刻。整座楼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混凝土结构,70%的建筑材料都来自海外:英国和瑞典的水泥、德国的钢筋、意大利的瓷砖、印尼的木材……这些材料不仅保证了建筑的坚固,也体现了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
走进铭石楼,仿佛穿越回了那个中西文化交融的年代。入口处的德国钢板门窗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依然可以看出当年的精致。客厅里摆放着从意大利进口的玻璃屏风,房间内陈列着华侨们带回的“金山箱”,这些箱子的大小和数量,无声地诉说着主人的财富与地位。
沿着陡峭狭窄的楼梯拾级而上,每一层都保留着当年的生活痕迹。西式炊具、第一代手摇缝纫机、台式留声机、进口奶粉和化妆品、浴缸、马桶……这些在当时堪称奢华的设施,展现了楼主人的时髦生活方式。据说,当年清理这栋楼时,还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法国香水、美国庞氏面霜、三五牌香烟和威士忌,侨乡民众的生活与海外联系之密切,由此可见一斑。
铭石楼不仅是一座住宅,更是一座堡垒。它设有多个角堡(俗称“燕子窝”)和射击孔,这些设计在动荡年代里,为侨眷提供了安全的庇护。站在楼上俯瞰四周,稻田、荷塘、古榕树与周围的民居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和谐的乡村画卷。
铭石楼的故事,也是开平碉楼的故事。19世纪中叶,开平等地农民迫于生计,踏上海外谋生之路。他们在外辛勤劳作,将积蓄汇回家乡,建造了这些兼具居住和防御功能的碉楼。据统计,开平碉楼鼎盛时期多达3000多座,现存仍有1833座,它们不仅是华侨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独特景观。
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华侨文化世界遗产。如今,铭石楼不仅是游客打卡的热门景点,更是研究华侨文化、中西建筑融合的重要实物资料。
如果你计划前往开平碉楼游玩,建议选择6-7月,那时自力村的荷花盛开,与古老的碉楼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风味。门票两天内有效,可以分两天慢慢游览。除了铭石楼,你还可以参观瑞石楼(开平第一楼)、立园(中西合璧的园林)、马降龙村(竹林掩映的世外桃源)等景点,感受开平碉楼的多样魅力。
站在铭石楼前,不禁让人感叹:这不仅仅是一座楼,它凝聚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承载了一段华侨的乡愁。正如当地民谣所唱:“当年离乡间漂洋到金山,流血流汗为赚钱,抛妻别子情凄惨,孤单有家亦难还。思念亲人长抱依,别时容易见时难。”对于华侨们来说,故乡的碉楼和村落,就是心中最深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