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必读:构造柱、圈梁、防震缝设置详解
建筑抗震设计必读:构造柱、圈梁、防震缝设置详解
建筑抗震设计是确保房屋在地震作用下安全可靠的重要环节。本文将详细介绍多层砌体房屋和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以及防震缝的设置要求,为建筑设计和施工提供专业指导。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对于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设置部位: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设置部位、截面尺寸和配筋,依烈度、高度和结构类型的不同而异。从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设置的部位看,可分为三种:容易损坏的部位、隔开间设置与每开间设置。
截面与配筋:多层砖房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主要起约束墙体的作用,不依靠其增加墙体的受剪承载力,其截面不必过大、配筋也不必过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对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截面的最小要求为240mm×180mm,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2 ,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部宜适当加密;7度时超过六层,8度时超过五层和9度时,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4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构造柱与墙体的连接: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要与砖墙形成整体。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与墙体的连接处宜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构造柱与圈梁的连接: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应与圈梁连接,构造柱的纵筋应穿过圈梁的主筋,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
构造柱的基础:构造柱可不单独设基础(但承重独立柱不包括在内),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锚入浅于500mm的基础圈梁内。
钢筋混凝土圈梁
钢筋混凝土圈梁是多层砖房有效的抗震措施之一。
构造要求:钢筋混凝土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应上下搭接。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箍筋可采用φ6 ,纵筋和箍筋间距要求见表6-7。当在要求间距无横墙时,应利用梁或板缝中配筋替代圈梁。
圈梁与预制板的位置: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按其预制板的对应位置又可分为“板侧圈梁”、“板底圈梁”和“混合圈梁”三种。
楼盖及屋盖构件
楼、屋盖是房屋的重要横隔,除了保证本身刚度和整体性外,必须与墙体有足够支承长度或可靠的拉结。
墙体拉结钢筋
地震作用除使外墙阳角容易产生双向斜裂缝外,有时在纵横墙相交处产生竖向裂缝。因此,对于墙体的这些部位宜设置拉结钢筋。
楼梯间的构造要求
楼梯间是房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抗震构造要求如下:
框架结构的构造措施
框架柱
框架柱截面:柱的截面尺寸。截面宽度和高度均不应小于300mm,圆柱直径及多边形柱的截面内切圆不宜小于350mm,剪跨比宜大于2.0 ,截面的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
柱纵向钢筋配置:框架柱截面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截面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柱的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一级是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间距、直径和肢距:一般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9采用。
连梁
连梁是对抗震墙结构抗震性能影响比较大的构件。
框架节点
节点起着连接框架梁柱的重要作用,在梁、柱端出塑性铰前不应发生破坏。
防震缝的设置
高层建筑有防震要求时,如建筑平面不规整、不对称或相邻部分高差大、而各部分刚度与荷载又相差悬殊时,均宜设置防震缝,并要求沿建筑全高设置,基础可不设防震缝。当高层建筑设有沉降缝和伸缩缝时,其宽度应满足防震缝的最小宽度要求,见表6-10。由于缝一般较宽,建筑构造上又较难处理,因此在设计中尽量避免,或使沉降缝、伸缩缝、防震缝三者结合起来,即以一缝三用的办法来解决。
注:表中H为相邻结构单元较低的屋面高度。
本文原文来自张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