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郫都:六大中心合一打造“城市大脑”,智慧治理提效
成都郫都:六大中心合一打造“城市大脑”,智慧治理提效
成都市郫都区的“城市大脑”——智慧蓉城运行中心,集数据资源中心、物联感知中心、民意感知中心、事件交互中心、融合指挥中心和场景培育中心六大功能于一体,通过构建三级平台和五级应用治理格局,实现了数据的全面互通和共享,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城市空气质量、智慧城管、智慧应急……走进被誉为“城市大脑”的郫都区智慧蓉城运行中心(以下简称:区城运中心),一眼便能看到面前的超大屏幕上,多个应用场景的实时数据不断跳动。
这一集数据资源中心、物联感知中心、民意感知中心、事件交互中心、融合指挥中心和场景培育中心“六中心”合一的城市运行数字空间,蕴藏着城市智慧生长的脉动。
今年以来,区城运中心积极融入成都市智慧蓉城“王”字型架构,围绕区级平台“实战枢纽、贯通连接”定位,坚持深化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承接数据资源“一网通享”、社会诉求“一键回应”,构建起区级——街道(镇)——社区——网格全面贯通的数字空间,深度赋能全区城市运行管理智慧化、科学化、精细化。
全域贯通,定义“智”理新模式
正如人体不同系统合而为一,才能实现复杂的功能,城市向“生命体”进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将不同部门、系统、业务融会贯通,以数据为牵引,不断进化城市的治理和服务模式,重构业务场景。为此,郫都区建设智慧城市的第一步,就是大力推进“三级平台”纵向下沉、横向延伸、交互贯通,构建“五级应用”治理格局。
聚焦数据互通、共享赋能,区城运中心向上对接市级智慧蓉城运行管理平台,体征数据新增至490项,实现城市体征运行情况“一屏观”更全面、更科学、更智能。同时,构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经济运行四个分析模型,建设数据采集终端“报表通”、数据治理平台和可视化“数据沙盘”等,形成“一端采集共享、一站开发治理、一图分析研判”数据全链条治理,汇聚数据沉淀数据1348项168亿条,搭建起赋能应用场景建设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底座。
借力数字手段,城市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将大幅提升,区城运中心大力推进城市感知体系的扩建和升级,通过搭建区物联感知平台和AI算法平台,升级区视联网平台,接入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水位监测等30类物联感知设备2万余个,接入电子政务外网、公安专网和互联网视频设备1.5万余路,提升城市治理“能见度、预见度、能效度”。
“梳理发布区城运平台事件枢纽、城市CIM一张图、人工智能平台、IOC可视化大屏4个方面共计85类250余项能力清单,促进平台联动、资源信息共享,今年已支撑区应急局、郫都生态环境局等多个部门信息化系统应用。”区城运中心主任倪俊介绍道,郫都正全面探索智慧城市路径,让摄像头“问诊”,感应器“把脉”,通过数字快跑路,使城市管理更智慧、更精细。
全景培育,构建可感知的智慧城市
无论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外延如何变化,“以人为本”始终是衡量城市变革价值最重要的标尺。因此,郫都也一直把“让城市更人性化、更宜业宜居”作为智慧城市的建设要义,聚焦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经济运行等重点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一盘棋”统筹应用场景建设,打造出了一系列务实管用、干部爱用、群众受用的智慧应用场景。
例如,全区智慧交通、智慧园区、智慧医疗、智慧文旅等统筹推进的同时,郫都依托区城运平台创新打造审管联动场景,加速企业准入准营质效,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打造重大活动保障场景,为世园会郫都分会场相关决策提供支撑;打造复耕区域保护、游商占道等AI自动识别派发事件场景5个,有效减轻一线巡查负担;拓展生态环境多跨事件调度场景,新增4个结构化预案,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事件办理质效……多元多维智慧郫都应用场景体系不断丰富。
宜居、韧性、智慧,如今,郫都正沿着这条路线加速推动“智慧郫都”建设,引领数智化与城市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方式抓准小切口、打通梗阻点、提升便捷度,把“让市民满意、企业满意、基层满意”作为检验成效的试金石,为城市发展注入新质生机。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