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民乐黄芪丰收背后的农业秘诀
张掖民乐黄芪丰收背后的农业秘诀
近日,张掖市民乐县南丰镇的千亩黄芪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一株株黄芪破土而出,农民们正忙着采挖、分拣、装运,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这一丰收景象的背后,是当地创新推出的“片区党委+产业协会+合作社”管理模式在发挥作用。
创新管理模式:政府、企业和农户三方联动
“片区党委+产业协会+合作社”的模式,是民乐县在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的一条新路子。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实现政府、企业和农户的三方联动,形成发展合力。
片区党委作为统筹协调的核心,负责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同时,党委还承担着组织培训、宣传引导的重要职责,确保各项政策能够精准落地。
产业协会则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对接市场需求,为合作社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另一方面,协会还负责品牌建设,推动产品标准化和质量提升。
合作社是这一模式的实施主体,直接负责黄芪的种植和管理。在片区党委和产业协会的指导下,合作社能够更好地组织农户进行规模化种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规模化种植:从“小农户”到“大基地”
在这一管理模式的推动下,民乐县的黄芪种植实现了从“小农户”到“大基地”的转变。南丰镇的千亩黄芪种植基地就是这一转变的生动写照。
规模化种植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一方面,通过集中采购生产资料和统一销售产品,合作社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议价能力;另一方面,规模化种植还有利于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黄芪的产量和质量。
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的关键
除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也是民乐黄芪品质提升的重要保障。在产业协会的技术指导下,合作社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种植管理,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采收,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
标准化生产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还为品牌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民乐黄芪已经获得了地理标志认证,成为当地一张响亮的“名片”。
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让农民受益。据统计,通过这一创新管理模式,南丰镇的黄芪种植户平均增收超过20%。许多农户不仅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了租金收入,还在合作社务工赚取工资,实现了“双份收入”。
可复制推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民乐县的这一创新模式,不仅在当地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党组织引领、协会指导、合作社实施的三级联动机制,有效解决了农户单打独斗、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
这一模式的成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它不仅推动了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未来,随着这一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广,相信会有更多的农户从中受益,更多的乡村因此而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