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梅县松口镇:盘活古镇文化资源 客侨文化焕发新机
广东梅州梅县松口镇:盘活古镇文化资源 客侨文化焕发新机
广东梅州梅县松口镇,这座千年古镇正焕发新生。从南洋骑楼到移民广场,从传统村落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松口镇正以文旅融合为引领,盘活古镇文化资源,打造“南洋海丝路·客侨第一镇”。
梅州市梅县松口镇
千年古镇见证客侨移民壮阔史
走进松口古镇,沿江房屋多为3至4层的砖混建筑,这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松口镇位于梅县东北部,梅江下游,是一个河谷盆地。这里山多田少,易受洪涝灾害影响,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至今,街道两旁仍可见当年店铺留下的洪水标高记录,成为独特的民间水文历史档案。
严苛的自然条件塑造了松口镇独特的移民文化。20世纪20年代后期,松口侨贤陆续为家乡投资,兴建火船码头、坝头大街,捐建梅东侨,开办纺织厂、造船厂、发电厂、火柴厂等。得益于侨贤侨领的经营建设,松口由一个土地贫瘠的山区小镇,逐渐蜕变成船来客往、商贾云集的商贸集散地,成为当时闽粤赣地区的水上交通枢纽。
中国移民纪念广场
2013年10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松口镇建设的“中国移民纪念广场”正式落成。梅州客家人从韩江水路出海,下南洋、闯世界,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基立业,成就了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
活化古镇历史资源 推进文旅资源融合
松口镇不仅是客侨移民文化的重镇,更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活态博物馆。目前,古镇共有“松口八景”、大黄村等8个“中国传统村落”,南下村等2个“广东省古村落”,元魁塔等6处省文保单位,火船码头等3处市文保单位,中山公园区文保单位、梅东桥等20处不可移动文物,松口客家山歌等省市区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深入挖掘古镇历史文化资源,松口镇通过文献资料、口头传承、民俗文化、实物遗存等多种方式,不断丰富文物资源背后的历史内涵。对于镇内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松口镇大力实施古镇核心区复原行动,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对墙体、屋面、内部结构等进行保护性装修,提高抗自然损坏能力,避免“大拆大建”,最大程度保留历史建筑风貌。
为保留古镇的原真性、完整性、延续性,松口镇明确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修缮提升了移民广场至中山街43栋传统风貌建筑,同步盘活移民广场、古街骑楼、松江大酒店等景点资源,探索实施古镇市场化开发运营模式,并大力推进“松口印象”特色地标酒店项目、松口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提升项目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住宿。
如今,从松江大酒店、火船码头至移民纪念广场、交通路,已开张了近百家店铺,经营餐饮、客家美食小店,以及各具特色的手工店。沿路还设有文化艺术类的书画展览室、古玩字画店、曲艺乐器培训室等特色店铺,让洋溢着明清古韵与南洋异国风情的南洋骑楼建筑群得以继续发挥“前店经营、后店作坊”的功能与价值。
据悉,2023年“五一”期间,松口古镇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较往年再创新高,农文旅融合发展潜力进一步显现。千年的古镇文明,正伴随着锐意进取的客侨精神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岁月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