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妈教你家庭急救,关键时刻救命!
李大妈教你家庭急救,关键时刻救命!
李大妈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平时喜欢在家照顾孙子。一天,她正在厨房忙碌,突然听到客厅传来孙子的哭声。她赶紧跑过去,发现孙子不小心将热水瓶打翻,烫伤了手臂。李大妈没有慌乱,她迅速用冷水冲洗孙子的烫伤部位,然后用干净的毛巾包住伤口,送往医院。由于处理及时,孙子的伤势得到了有效控制,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庭急救知识在关键时刻可以救命。无论是心肺复苏、止血还是处理烧伤,掌握这些基本技能都能让我们在面对紧急情况时从容应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几种常见的家庭急救方法。
心肺复苏:生命的守护者
心肺复苏术(CPR)是一种在紧急情况下恢复心跳和呼吸的重要急救技术。根据美国心脏协会的建议,实施CPR时应遵循C-A-B的顺序,即按压(Compression)、气道(Airway)和呼吸(Breathing)。
按压(Compression):将患者仰卧在硬实平面上,将一只手的手掌下部置于患者胸部正中、两侧乳头之间,另一只手叠放在第一只手上。保持手肘伸直,双肩位于双手的正上方。用力向下按压,使胸部下陷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按压速度为每分钟100到120次。
气道(Airway):在完成30次胸外按压后,使用仰头抬颏手法打开患者的气道。将手掌放在患者前额,轻轻将头后压,另一只手轻轻向前抬起下颏。
呼吸(Breathing):进行两次人工呼吸。倾斜头部、抬起下巴以打开气道,捏紧鼻孔,用嘴包住患者的嘴,形成密封,每次吹气持续一秒钟。观察胸部是否出现起伏,如果没有,则重复打开气道的动作,然后进行第二次人工呼吸。
对于未接受过CPR培训的人员,可以仅进行胸外按压,直到患者出现活动迹象或急救人员接手。
烧伤处理:五步法让你更安全
烧伤是家庭中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正确的处理方法可以减轻伤情,避免感染。根据[[3]]的建议,烧伤后的处理可以归纳为“冲、脱、泡、盖、送”五个步骤。
冲:立即用清洁的水冲洗受伤部位,以降低皮肤温度。
脱:待冲洗至创面温度下降、疼痛缓解后,脱去伤处的衣物。如果衣物与皮肤粘连,切勿强行撕扯,必要时可用剪刀剪开。
泡:将受伤部位浸泡在凉水中30分钟以上,直至疼痛感消失。
盖:用干净的毛巾或衣物轻轻包盖住创面,避免感染。
送:及时送往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理。
止血包扎:五种实用包扎法
正确的包扎方法不仅能有效止血,还能保护伤口、减少感染。以下是五种常用的绷带包扎方法:
环形包扎法:适用于手腕部、肢体粗细相等的部位。先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然后将绷带打开,第一圈环绕稍作斜状,倾斜约45度,第二圈将第一圈斜出一角压入环形圈内,再环绕第二圈。按压绕肢体4-5圈,每圈覆盖前一圈,确保绷带缠绕范围超出敷料边缘。最后将多余的绷带减掉,用胶布粘贴固定。
螺旋包扎法:适用于肢体或躯干等粗细相同的部位。先按环形包扎法缠绕两圈,从第三圈开始上缠,每圈覆盖前圈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呈螺旋形向上缠绕,最后以环形包扎结束固定。
螺旋反折包扎法:适用于肢体粗细不均匀的部位。先按环形包扎法缠绕两圈,将每圈绷带反折,盖住前圈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从下往上依次缠绕。折返时按住绷带上部正中,用另一只手将绷带向下折返,再向后绕并拉紧,反折处避开伤口,最后以环形包扎结束固定。
“8”字绷带包扎法:适用于手掌、踝部和其他关节处伤口。先从腕部开始,环行缠绕两圈,然后经手和腕“8”字形缠绕,最后将绷带尾端在腕部固定。
回反包扎法:适用于没有顶端的部位如指端、头部和截肢残端。先环形包扎两圈,右手将绷带向上反折,与环形包扎垂直,先覆盖残端中部,再交替覆盖左右两边。每周覆盖上周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手固定反折部分,最后将绷带反折环形包扎两周,固定住绷带。
气道异物吸入:海姆立克法救急
儿童气道异物吸入是常见的家庭急救情况之一。海姆立克法是处理这种情况的有效方法。
对于1岁以下的婴儿,将婴儿面部朝下放置在手臂上,用手托住婴儿的头部和下颌,保持婴儿的头部低于胸部,用另一只手的掌根在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之间拍击5次。如果异物仍未排出,将婴儿翻转过来,使其仰卧在手臂上,并托住婴儿的头部,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在婴儿胸骨下半段(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按压5次,深度约4厘米。反复进行,直到异物排出。
对于1岁以上的儿童,施救者站在儿童身后,脚呈弓步状,前脚脚掌置于患儿两脚之间,用两手臂环绕儿童的腰部,一手握拳,将拳头的拇指一侧放在儿童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即脐上两横指的位置。再用另一手抓住拳头,快速向内上方重击压迫儿童的腹部,有节奏、有力地重复以上手法,直到异物排出。
家庭急救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在紧急情况下,正确的急救措施不仅能减轻伤情,还能为专业医疗人员的到来争取宝贵的时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习并掌握这些救命的技能,为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多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