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开发干眼症新疗法,疗效优于一线药物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开发干眼症新疗法,疗效优于一线药物
干眼症是目前影响视觉与生活质量最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2017年第2次国际干眼工作组报告(Dry Eye Workshop Ⅱ,DEWS Ⅱ)中提出干眼是以泪膜稳态失衡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眼部不适症状的多因素眼表疾病,泪膜不稳定、泪液渗透压升高、眼表炎症反应与损伤以及神经异常是其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1]。2020年中国干眼专家共识定义中也强调了眼表炎症反应在干眼病理生理中的作用[2]。目前针对干眼患者的管理目标是通过打破干眼病理生理学的恶性循环来恢复眼表的自然稳态,DEWS Ⅱ中建议尽早开始使用局部糖皮质激素或/和环孢素A进行抗炎治疗[3]。然而,关于在临床诊疗中应该何时使用、如何使用局部环孢素A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干眼的相关指导目前较少。因此,欧洲干眼专家组就干眼疾病严重程度和进展,干眼患者的管理,环孢素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以及患者教育相关问题设置问卷,统计调查来自欧洲多个国家的22名眼科专家的相关意见并形成共识,提出了糖皮质激素和环孢素A治疗干眼的具体治疗方案[4]。环孢素在我国应用于干眼治疗的时间较短,经验较少。本文结合欧洲干眼专家组抗炎共识的内容,回顾炎症在干眼发生和发展中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阐述干眼抗炎的必要性,并汇总分析干眼抗炎药物的使用方法,以期为我国临床诊疗中干眼的抗炎治疗提供参考。
干眼症是一种涉及多因素的复杂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以泪膜稳定性受损为特征。该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涉及眼表上皮的病变和视神经功能的异常,具体表现为干涩感、疲劳、红眼、疼痛、视力模糊、睡眠障碍乃至抑郁情绪。这些症状显著降低了患者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特别是女性、老年人群、有眼科手术史的个体以及长期接触视频显示设备的工作者,构成了干眼症发病的高风险群体。流行病学研究揭示,干眼症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并且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疾病已被公认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治疗干眼症的方法众多,但局部使用滴眼液因其便捷性和有效性而成为常见的治疗手段,其中局部抗炎和免疫抑制滴眼液是常见的治疗选择。然而,鉴于这些制剂可能引发的潜在毒副作用,其长期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此外,复杂的眼表结构以及频繁的眨眼导致药物难以在眼部滞留足够的时间以发挥其药理作用。通常情况下,滴眼液在眼部的生物利用度不足5%。因此,如何有效地将药物递送至眼内组织,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挑战性问题。
近期,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帮经研究团队成功构建了一种基于环糊精的超分子纳米粒子(HA/PCD@BC),该纳米粒子由β-环糊精超分子聚合物、透明质酸以及天然化合物β-胡萝卜素构成。在该复合体系中,聚环糊精显著提升了β-胡萝卜素的水溶性,并极大地增强了其在眼表的渗透能力。此外,透明质酸的引入有效延长了该体系在眼表的滞留时间。所制备的HA/PCD@BC滴眼液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并在体外及体内实验中均表现出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无刺激性(图一)。在大鼠干眼症模型实验中,HA/PCD@BC表现出更为显著的调节氧化应激水平、抑制炎症因子分泌以及增加眼表粘蛋白的能力,其治疗效果更加优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一线药物环孢素A。综上所述,HA/PCD@BC纳米递送系统为干眼症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更加天然、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
该研究以“A hyaluronic acid-modified cyclodextrin self-assembly system for the delivery of β-carotene in the treatment of dry eye disease”为题发表在SCI一区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上。该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物资源利用中心李帮经研究员,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张晟教授,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复中。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rant Nos 22277119,52273107)的资助。
图一 HA/PCD@BC纳米递送系统治疗干眼症
这一突破性研究不仅为干眼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眼科医疗领域提供了创新的治疗思路。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试验,我们期待这种新型疗法能够早日应用于临床,为全球数以亿计的干眼症患者带来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