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请假焦虑成职场人普遍困扰,专家建议构建休假友好型职场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49:0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请假焦虑成职场人普遍困扰,专家建议构建休假友好型职场

“请假焦虑症”是职场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不仅影响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近45%的职场人表示“一请假就焦虑”,更有25%的人表示这种焦虑感取决于领导态度和职场氛围。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职场文化的深层次问题。

01

请假焦虑的根源

请假焦虑的产生,往往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职场文化的影响:在一些工作忙碌、加班文化盛行的用人单位,打工人提起休假,总会产生不敢、不好意思等想法。这种“休假在心口难开”的心理从何而来?又该如何破除这些忧虑呢?

  2. 个人心理因素:一些职场人表示自己存在一种“好学生心态”,表现为内耗焦虑、自动内卷、不善拒绝、自我PUA等,在不知不觉中被动地给自己立下了一个“核动力驴”的职场人设。职场人也时常担忧害怕休假与“不够努力”“不能吃苦”等标签相关联,于是开口提一次休假,就仿佛会给自己的完美职场人设抹上一个污点,破坏了自己在领导和同事心中的形象。思前想后,脸皮薄的打工人只能默默“撤回一个休假请求”。

  3. 工作压力和责任:不少用人单位没有设置AB岗,落在每个人肩上的职责和任务确实不轻。一旦休假,有人常面临灵魂拷问:休假以后,工作怎么办?即便真休假了也要保证随时在线。尽管会有轮休作为补偿,但在人手紧缺的部门,轮休也成为奢望。然而想要处理完手头工作再休,却被一项又一项新任务、一个又一个Deadline绊住。于是明日复明日,最终拖没了假期。

  4. 制度和环境因素:面对全勤奖、同事竞争、上级压力等因素,休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少数人曾有这样的经历,休了产假、探亲假、年假后,有的晋升机会受到影响,有的跟进许久的项目被“半路截胡”,有的被边缘化乃至“优化”。这使得职场人担忧休假所隐含的“副作用”影响发展前途。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职场,谁也不敢轻易让休假成为“蝴蝶的翅膀”。不到万不得已,往往选择能忍就忍,能不请假就不请假。

02

如何优雅请假

虽然请假焦虑难以完全消除,但通过一些实用技巧,我们可以学会更优雅地请假:

  1. 提前沟通,做好准备:如果确实是有事需要请假,就要遵守请假流程,提前一天或者两天跟上级请示,说明你请假的原因,在请假之前工作安排事宜。职场请假最忌讳的是,请假没有提前请假,没来上班也不说明原因,上级问起才微信说有事请假,上级感觉你请假只需要打招呼,上级批不批准已经不重要了。既然是请假停止工作,就要真诚跟上级沟通,这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上级的尊重,请假说明原因,这样上级也好安排人临时协助你处理工作上的事情,解决你的后顾之忧,这样你就可以安心去处理你的事情。

  2. 平衡生活与工作:一般来说,职场人请假要么是事假,要么是病假,像年假、婚假、丧假等都是属于正常请假,而事假往往是因为有特殊事情才会请事假,比如喝喜酒、家里事情需要处理、开家长会等,而病假往往是因为生病才会请假。如果频繁请病假,那就个人没有平衡好生活和工作的关系,本来明天还要上班,晚上还出去玩得很晚,然后睡得也晚,导致睡眠不足,影响到第二天的正常工作,长此以往身体肯定会出毛病。或者暴饮暴食,经常出去晚上出去喝酒,生活作息不规律,人的免疫力就会下降,生病在所难免,人一旦生病就无法正常工作,自然需要请病假等身体康复才能正常上班。

  3. 改变对请假的看法:请假是正常的事情,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种羞耻,因为是人总会有事情,事有轻重缓急,人不可能只有工作没有生活,请假是为了处理好个人事情,请假回来后工作还是会跟往常一样不变。请假不是缺乏工作责任心,上班时间都在努力完成各项工作,没做完也主动加班做完,即便请长假回来,积压的工作也会努力处理好。而且,也按请假流程请假,上级领导也批准了,这有什么好羞耻的。况且请假也是事出有因,也是情非得已,请假还扣工资呢,全勤奖还没有了。当你有能力的时候,而且在这个岗位不可或缺,你就有了底气,不要担心因此丢了工作。

  4. 选择合适的时机:请假选好时机很关键,这直接关系到你请假能否被批,以及大家对你请假的看法。如果是销售淡季,大家都不是很忙,而且,领导也要求大家在销售淡季的时候,多休假避免积累假期太多。这时候,你就可以大胆请假了,因为这时候请假正合时宜。还有就是,如果你看到上级很忙,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不适合开口请假。另外,请假的间隔要长一些,不要隔三差五请假,不然上级会说一句,怎么你又请假,上次不是刚请假吗。除此之外,如果有一个人请了长假,你这时候找上级领导请假,显然不合适,至少要等那个人请长假回来后再请,不然这时候正是用人的时候,你也请假,那工作谁来做,这不是给上级领导出难题吗,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批吗?

03

案例分享

  1. 试用期请假的尴尬:一位刚入职一周的涉外商标助理岗位员工,在试用期间接到其他公司的复试通知,已经请了一天假,接下来还有多场面试需要请假。作者表达了对频繁请假的担忧,不确定是否应该继续请假还是直接辞职。这个案例反映了职场新人在试用期请假时的纠结和焦虑。

  2. 年底请假引发的矛盾:一位小组长对团队成员在年底业务繁忙时期请假表示不满,认为请假会影响项目进度和团队协作。这个案例展示了请假对工作的影响以及职场沟通问题。

04

呼吁职场文化的改变

要从根本上解决请假焦虑问题,需要从个人、企业文化和制度层面共同努力:

  1. 个人层面:调整心态,认识到休假是合法权利,不必感到羞耻。同时,合理规划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

  2. 企业文化:管理者应带头休假,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企业应建立更加人性化和包容的休假制度,消除员工的顾虑。

  3. 制度保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员工的休假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同时,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避免将出勤作为唯一标准。

“休假羞耻症”实际上是打工人职场情绪的外显,背后是正当劳动权利难以保障的“隐痛”。要消除人们的“休假负罪感”,不仅需要个人进行心理调整,还离不开企业文化的革新以及法律制度的完善与保障。对此,笔者有三点感想。

如果打破“规则”需要勇气,不妨从管理者带头开始。有人计算过,2024年总共休假115天,年休假、探亲假、婚产假等各种假期名目众多,但许多人不能“应休尽休”。其中,“同事都卷我也卷”“领导不放我不放”的心态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

管理者不妨试试带头把假期充分利用起来,让“有假大胆休”从上到下确立起来,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风气。同时,完善配套制度、简化休假程序、消除各种显性或隐性代价,降低休假门槛,让员工开口请假没有顾虑和负担。

出勤是评价尺度之一,绝非唯一标准。有的企业单位信奉“效率至上”,推崇“出勤主义”,期望员工无论是否有实际工作需要都应在办公室,以此作为评价员工是否“称职”“敬业”的依据。超长待机、坚守岗位固然是工作认真的一个方面,但单纯以工作时长论英雄却是片面的。不同岗位可能有不同特性,但打工人的劳动权利都应得到保障。企业的考核标准可以更人性化,评价体系更科学,鼓励“高效工作”而不是“低效内耗”,注重劳逸结合,避免弦紧易断,形成良好导向。

该休则休,这与是否上进并不矛盾。我们是“奋斗的一代”,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定不移地歌颂奋斗、践行奋斗。但勤奋工作与适度休假并不是矛盾关系,休假不等于躺平、不等于不奋斗,而是为了再出发。身体得到休整、情绪得到调节,才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

“休假”这件事,应该被重新审视,并得到正名。不仅是“休假羞耻症”的“患者”,所有人都应走出这个认知误区。行使属于自己的权利,提出合情合理的诉求,都无可指摘,不必羞耻,更不应惧怕。通过科学合理的休假机制、良好和谐的职场环境等为打工人带来更加彻底的疗愈,一个“休假友好型”的社会正在被期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