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无废城市”建设的环保奇迹
滨州市“无废城市”建设的环保奇迹
滨州市作为山东省的重要工业城市,近年来在“无废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滨州市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同年11月印发实施《滨州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形成了“1+5+N”工作机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成立工业、农业、城市生活、危险废物、宣传工作专班,多个责任单位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滨州市在工业、农业、生活和危险废物管理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工业领域的绿色转型
在工业领域,滨州市积极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制造单位74家,包括市级绿色工厂30家、省级绿色工厂17家及绿色工业园区2家。通过深化清洁生产,工业企业评估覆盖率达到了10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较2020年降低了20%。同时,滨州市积极探索大宗工业固废如赤泥、脱硫石膏的减量化与无害化处置路径,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的提升。
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在农业领域,滨州市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0%以上。强化病虫害监测和预报预警,实施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新增统防统治面积559万亩。建成31个秸秆和农膜回收点,初步构建起以“项目化管理、市场化收集、资源化利用”为主要模式的作物秸秆和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体系,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91%以上。此外,滨州市还启动了全省首个农业领域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填补了全省农业碳汇交易的空白。
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
在生活领域,滨州市持续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比2020年增长近30%。邹平市、阳信县和无棣县共投资近4600万元,新建大型中转站3座、提升改造中转站21座、更换压缩中转设备24套等。邹平市在沿黄乡镇开展“撤桶并点+上门收集”投放模式,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示范乡镇,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5%,资源化利用率达80%,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日处理能力200吨市级厨余垃圾处置项目,缓解了厨余垃圾末端处置能力不足。建成山东惠达瑞和生态环保有限公司年处理150万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填补了滨州市建筑垃圾再利用行业空白,推动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比2020年提高20%以上。截至9月底,新增绿色建筑454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达100%,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9.2%,快递绿色包装使用率达到90%。
危险废物的风险防范
在危险废物管理方面,滨州市强化部门协作,持续深入开展“清废行动”、危险废物拉网式起底式排查、废弃危险化学品等专项整治行动,持续保持对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高压态势。全面提升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水平,评估达标率达到95%以上,综合名次位列全省第三位。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强度较2020年降低6.8%,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较2020年提高22%。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100%。滨州蓝润环境资源有限公司60万吨/年工业废盐资源化利用项目获批国家区域性特殊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
“无废文化”的培育
滨州市将群众获得感作为“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把落实“无废城市”建设要求融入市民日常,发布了制止餐饮浪费倡议,推行消费者“光盘行动”优惠奖励机制,积极推广外卖送餐箱张贴制止餐饮浪费宣传画、“外卖平台”标注“适量点餐”消费提醒、销售“小份菜”“半份菜”“网络点餐明示食品重量”等做法,倡导使用可降解打包、外卖餐盒餐具等,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共建共享建设成果。积极开展了“无废工厂”、“无废园区”等“无废细胞”建设,宣传绿色环保理念。
滨州市“无废城市”建设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各项具体指标的提升上,更体现在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上。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全民参与,滨州市正在逐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为其他城市的环保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