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发布干眼症新疗法:每天笑4次,效果媲美人工泪液
中山大学发布干眼症新疗法:每天笑4次,效果媲美人工泪液
中山大学眼科中心最新研究发现,"笑的训练"可有效缓解干眼症。研究团队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了"笑的训练"在改善干眼症状方面不亚于人工泪液,为干眼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2024年9月12日上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在广州珠江新城院区实验楼召开媒体发布会,介绍其最新的研究成果——"笑的训练"对干眼的治疗效果。发布会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院院长林浩添教授主持,项目负责人梁凌毅教授介绍该研究成果。
干眼,作为最常见的眼病之一,其主要症状包括眼干、眼涩、异物感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视力与生活质量。近年来,在电子产品的普及、熬夜、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等因素下,干眼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然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目前,干眼治疗的一线用药为人工泪液,然而,长期依赖人工泪液花费高,同时,大量的眼药水瓶亦会对环境造成负担。
面对干眼病,近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梁凌毅/刘奕志教授团队和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刘祖国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 )发表研究论文,证实了"笑的训练"对干眼的治疗效果。
据介绍,研究团队通过一项前瞻性、非劣效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纳入299不伴中重度角膜荧光素染色的有症状干眼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8周人工泪液0.1%玻璃酸钠治疗,或"笑的训练",并采用小程序全程记录干预情况。研究团队根据面部及眼部肌肉运动设计出"笑的训练"口令:"hihihi(拼音拼读),哈哈哈,茄子茄子茄子,七喜七喜七喜,哈哈哈哈哈哈",30遍口令为1次训练,一天进行训练4次。在干预8周后,"笑的训练"组和0.1%玻璃酸钠组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均有所改善,且在主要结局指标眼表疾病指数评分(一种衡量干眼主观严重程度的指标)中,"笑的训练"组不亚于0.1%玻璃酸钠,甚至在一些体征改善中,"笑的训练"优于0.1%玻璃酸钠。本研究证实了"笑的训练"在干眼患者的治疗效果,从崭新角度提出了一种有效、安全、低成本且环境友好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项目负责人梁凌毅教授表示,这一研究结果为干眼的治疗提供了崭新的策略,为长期依赖眼药水的干眼患者带来新希望,同时也为干眼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会议最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院院长林浩添教授表示,未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将持续发挥中国眼科的"国家队"优势,立足眼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平台,形成"聚光成塔,众星闪耀"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产出兼具科研深度与临床应用价值的成果,为人类光明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