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天下”走向“世界”——近代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01:3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天下”走向“世界”——近代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秩序的看法,它建立在两种认知的基础上:一是地理学的认知。古代的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有边缘和中心,中国位于天下的中心。这种认为中国位于天下之中心的观念,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封闭的小农经济结构而得到不断强化,这在中国历代刻印的“华夷图”“广舆图”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些图“都把周边国家的位置标得模糊不清,中国的区域画得颇大,而汪洋大海却绘得很小”。

二是文化学的认知。由于以中华文化发祥地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四周,古代居住的都是一些少数民族,依据方位,他们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这些地区的文化长期落后于中原地区的文化,当中原地区早已进入农耕社会时,这些地区还处于渔牧的时代,久而久之,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们便认为他们的文化优越于四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是天下之文化或文明的中心,并形成了一种“华尊夷卑”的观念。

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天下观”受到了挑战,到了洋务运动时期,这种挑战有了进一步的扩大,但传统“天下观”的真正瓦解和新的世界意识的形成是在甲午战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新的世界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

关于传统的“天下观”的解体和新的“世界意识”的形成,学术上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加以研究。有鉴于此,本文研究的重点,即在从“天下”走向“世界”的“走”字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