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患者体重血脂管理:专家建议这样做
心血管病患者体重血脂管理:专家建议这样做
肥胖和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心血管病患者应该如何进行体重管理和血脂管理?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二科主任陈用贵给出了专业建议。
肥胖症
肥胖症(obesity)是一种以体内脂肪过度蓄积和体重超常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是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基础。
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饮食和运动习惯并长期坚持,是治疗肥胖症最重要的措施。
生活方式干预
合理饮食、适当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减轻体重及戒烟是防治肥胖症的基础。
个体化治疗
针对各种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和肥胖等,选用相应药物治疗,控制达标。需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家族史等制定群体及个体化防治方案。
治疗目标
体重在1年内减轻7%~10%,争取体重指数(BMI:20.0~23.9kg/m2)和腰围达到正常范围。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脂质在血管内皮下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病变。
改善生活方式
血脂异常明显受饮食和生活方式影响。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无论是否选择药物治疗,都必须坚持生活方式干预饮食控制:改善饮食结构,根据病人血脂异常的程度、分型以及性别、年龄和劳动强度等制定食谱,增加运动: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代谢运动,每周5~7天,保持合适的体重指数(BMI:20.0~23.9kg/m2)。其他:戒烟、限盐、限制饮酒、禁烈性酒。
高脂血症药物治疗
需经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常用的有他汀类、贝特类、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如依洛尤单抗等),必要时联合用药。
高脂血症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的指标
调脂治疗一般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不同个体对同一治疗措施或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差异很大,应严密监测血脂水平及其他相关指标。每次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均需在6周内复查血脂、转氨酶和肌酸激酶,此后可3~6个月应复查血脂等相关指标。
专家简介
陈用贵,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学术兼职包括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组织再生与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专业特长是对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恶性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脏骤停的抢救,起搏器植入等具有独特见解,独立完成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及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取出术,外周动脉支架术)4000余例,尤其擅长复杂冠心病(多支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钙化病变、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旋磨、主动脉气囊反搏、冠状动脉功能测定)的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