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桑榆晚照:唐宋诗词里的夕阳情怀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18:1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桑榆晚照:唐宋诗词里的夕阳情怀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诗中的“桑榆”二字,不仅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余晖洒满桑榆的自然景象,更凝结了古人对人生晚年的深刻感悟。让我们一起走进唐宋诗词,探寻“桑榆”意象背后的文化密码。

01

桑榆:日暮与晚年的文化符号

“桑榆”作为日暮和晚年的象征,其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古人植桑榆以谋生、养老,桑榆因此与故里、家乡关联,后引申为人生晚年的象征。正如朱熹在《诗集传》中所注:“桑之为物,其叶最盛,然及其采之也,一朝而尽,无黄落之渐。”桑榆的这种特性,让古代文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从而赋予其深刻的哲理内涵。

02

唐宋诗词中的桑榆晚照

在唐宋诗词中,“桑榆”意象被广泛运用,成为诗人表达人生感慨的重要载体。其中,刘禹锡与白居易的唱和诗最为著名,展现了不同的人生观和情感态度。

公元836年,刘禹锡和白居易都居住在洛阳。白居易写《咏老赠梦得》,向刘禹锡吐槽年老的不便:“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刘禹锡收到后,马上写诗一首安慰白居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的诗句,不仅回应了白居易的叹老伤老,更提出了对老年全新的看法:虽然老年时光被“安排”在了人生的最后阶段,但它却能展现出人生其他阶段所没有的光彩。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读者。

与刘禹锡的乐观不同,宋代诗人陆游在《闲意》中写道:“闲地桑榆俱老大,漫移桃李上天池。”这里的“桑榆”意象,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淡淡哀愁。陆游将“桑榆”与“桃李”对比,暗示了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展现了另一种面对晚年的态度。

03

桑榆晚照的文化影响与现代启示

“桑榆”意象不仅在唐宋诗词中大放异彩,其文化影响更是深远。它不仅是一个文学符号,更凝结了古人对人生、自然与时间的深刻思考。在现代社会,面对人口老龄化和“银发时代”的到来,“桑榆”意象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情感共鸣。

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鼓励我们,即使步入晚年,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活出精彩的人生。正如现代企业家、诗人李发杰先生所展现的,即使步入耄耋之年,依然可以“诗韵润灵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种精神,正是“桑榆”意象在当代的最好诠释。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古诗词中的“桑榆”意象提醒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美。无论是刘禹锡的乐观豁达,还是白居易的淡然闲适,亦或是陆游的淡淡哀愁,都是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它们教会我们如何面对时光的流逝,如何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发现美好、珍惜当下。

“桑榆”意象,如同一盏穿越时空的明灯,照亮了古人的智慧,也启迪着现代人的心灵。它告诉我们,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要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因为“为霞尚满天”的美景,永远值得我们期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