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三兔共耳藻井
敦煌·三兔共耳藻井
敦煌莫高窟的藻井图案是敦煌壁画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其中,隋唐时期(589~907年)的“三兔共耳”藻井图案一度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三兔藻井图案最早出现在莫高窟隋代洞窟之中,其中以隋代第407窟最具代表性。其他洞窟的三兔藻井图案由于历史原因,损毁或变色严重,但仍依稀可辨。
三兔共耳藻井壁画,这幅藻井颇具特色,不仅摆脱了北朝那种斗四抹角叠涩的程式,而且在艺术美的构成上取得了很高成就。方井中心绘八瓣重层大莲花,圆形花心中安置三只旋转飞奔追逐的兔子,三兔共三耳,却有一兔双耳之感,既简洁又明快。
三兔共耳三耳相接,构成三鱼形,与圆心外框自然成趣,莲花四周环绕飞翔的八飞天和旋动的天花,运动方向与三兔一致,外围是花纹细密的边饰及幔帷,整个藻井结构谨严,纹样新颖,造型生动,色彩华丽,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智。
三兔共耳藻井其中莲心中奔跑的兔子和莲心外飞翔的飞天,与飘旋的天花方向一致,仿佛连静止的莲花也在旋转。整个藻井结构严谨,纹样新颖,造型生动,色彩华丽,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绘画才能,堪称“藻井之首”。
《道德经》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三生”说法,因此三兔共耳图也象征着生生不息。
道家星象说。西周时期,兔子的形象就已经开始出现于青铜器上。在汉代画像中,西王母身旁或月中捣药图像中也经常出现兔子,另外在汉漆器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也可见兔子形象。不难看出兔子形象在当时应用较为广泛。早期莫高窟壁画中有星象图案出现,西魏晚期,日月星辰都有出现,早期中原石窟和墓葬中的莲花具有星象的含义。隋代三兔和莲花是作为整体同时出现的,隋代三兔莲花藻井图案和北朝洞窟藻井中的覆莲图案、星象图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佛本生经传》中记载兔乃是佛本生之一,三只兔子也分别代表着“前世”“今生”和“来世”,三世轮回,不离不弃。
在佛经中,兔子是佛本生之一,具有神圣的地位。《大唐西域记》卷七记载有兔子舍身救人而成神被送到月亮上的故事,“月中有兔”的传说由此流传。恰如书中所言:“吾感其心,不泯其迹,寄之月轮,传乎后世。”
《易经》中的卦象一泰卦,代表“三阳”,三阳开泰,即有吉祥亨通之意。有学者认为三兔藻井寓“三羊开泰”之意。
甚至有人通过对三兔藻井图案的美学分析,认为三兔图案是中华元素和外来文化融汇的结果。
藻井敦煌佛教洞窟中,位于最中央的、最高的一部分即洞窟的窟顶,被称为“藻井”。古代的艺术家们在“藻井”上绘满图案,使其面貌经装饰之后而显出华丽,并以此来表示“天外之天”的意境。藻井图案就是敦煌莫高窟装饰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历时千余年。一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建成而消逝。
三兔共耳时至今日“三兔共耳”俨然已经成为了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代言符号。从艺术和设计角度而言给人以生生不息及宁静平衡的视觉感受。“三兔共耳”图案堪称构思巧妙的上乘之作,深受各种创意者的喜爱,早已成为不断临摹和创新的源泉。这个神秘的跨文化图腾——“三兔共耳”,正以时代的脚步演变与发展进行着崭新的文化传播与交流。
产品名称:三兔共耳数字藻井
描 述:数字壁画
交互展示:数字壁画三维展示
文物鉴赏:3D展示,专家解析
中传新文创藏品平台工作的初衷,始终是输出文化自信,溯源中华文明特有价值基因,通过数字科技与文化内容的结合,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通过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增强文化穿透力和冲击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