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名筑路者长眠于此,这条海南“英雄路”见证70年巨变
221名筑路者长眠于此,这条海南“英雄路”见证70年巨变
从海口到三亚,有一条自驾骑行“网红路线”——G224国道(海榆中线)。这条公路自海口秀英港至崖县(三亚)榆林港,南北纵贯海南岛,穿越五指山和热带雨林,全长296.6公里。
海榆中线全线示意图
鲜为人知的是,这还是一条“英雄之路”。当年10万余军民手挖肩挑,艰苦奋战2年多,221名筑路者献出宝贵生命。
12月17日拍摄的海榆中线阿陀岭路段。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70年后,记者重走“英雄路”,回望公路沿线的山乡巨变,重温、传承“手拓南荒,甘当路石”的精神,触摸那段红色记忆的脉搏。
驶至海口市郊时远远望见“海榆中线公路建设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
12月16日拍摄的“海榆中线公路建设烈士纪念碑”。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碑基首层刻着221位烈士的名字。他们时年几何?家乡何处?70年前经历了什么?
12月16日拍摄的“海榆中线公路建设烈士纪念碑”和海榆中线。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1952年夏,1.2万余名官兵一路向南艰苦行军、跋山渡海。海南岛上10万民工翻山越岭汇入筑路“铁军”。他们以“要让高山低头、让河流让路”的精神,遇水架桥50座,逢山开洞881道。澄迈县的永发大桥(原东山大桥)横跨南渡江,沿用至今,带动永发镇成为冬季瓜菜批发集散地。
1954年通车时,东山大桥盛况。
当年设计图虽纯手工绘制,却极为精细,专业严谨可见一斑。
海榆中线东山大桥施工设计图。中交一公局供图
当时的第二测量队横断面组正在做测绘。
曾参与建设的戚国政老人说:“没有路、没有桥的地方才要我们去修,所以修公路都是要吃苦的。”
搭便桥场景。
当时的涵洞。
战士们爆破开路在前,民工们清障铺路在后。用扁担簸箕、钢镐铁锹修出的“砂石路”是59岁的黄榜汉儿时的记忆。“小时候最喜欢在路边捡石子,虽是砂石路,但方便了很多!”
轧石机工作情景。
军民合力为桥面灌注混凝土。
20世纪60年代海榆中线公路。
2004年,全线改扩建至二级公路,平整坚实的水泥柏油路取代坑洼不平的砂土路。路边人家烟火依旧、市场喧嚣如初。当年黎苗居民还住在茅草屋,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筑路军民严守纪律、尊重习俗,换来群众送草药、引水源的报恩。
筑路军民在黎族村寨。
12月17日拍摄的海榆中线阿陀岭路段。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俯瞰五指山阿陀岭路段,山峦层叠、林莽密织,公路蜿蜒、坡陡弯急,是骑行者每年必战的“强者路线”。
12月17日,66岁香港骑行者沿海榆中线从海口骑往三亚,经过阿陀岭。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70年前,筑路军民在中部山区施工。
五指山阿陀岭路段也是当年施工最艰难的路段之一。建设者们或因悬空作业、爆破而亡,或湿热难耐、被瘴气毒虫疟疾缠身,抑或是被台风、洪水、滑坡摧残掩埋。
1954年6月台风洪水后的工地全景。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我们有幸找到16位烈士的墓址,距离公路50米。胡恒昌、邱普弟两处烈士墓被村民精心打理。70年来,英烈事迹口口相传,每逢清明祭拜供奉不断。但他们至今未等来亲人。
12月18日拍摄的位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三道居海榆中线烈士墓。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因年代久远、资料欠缺等问题,寻亲难度极大。黄忠和烈士的亲属黄昆2023年到保亭旅游,在景区大屏幕看到英烈寻亲的信息。“以前只知道大伯牺牲了,但不知道怎么牺牲、安葬哪里。”因为这个偶遇,人们才知道黄忠和烈士来自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生于1918年,牺牲于1953年5月31日。在海榆中线旁的槟榔谷景区里,人来人往,春去秋来,70年后他等到了亲人。
行路至此,我们仍不知所有221位烈士的年纪、面貌,他们籍贯四川、湖北,山西、河北、黑龙江,或“不详”。他们是战士、民工、班长、炊事员、保姆,或“不详”。山花烂漫,凤凰木秀,烈士们化作路魂,紧紧守护在用生命筑成的公路旁。
1954年12月,海榆中线全线通车,结束了五指山地区不通公路的历史。黎族苗族同胞从此走出落后贫困,“走红色公路、品雨林红茶”成为当地招牌。阿陀岭路段成为徒步、自行车赛事的黄金路段,更多投资兴业机会投向海南中部山区……
12月18日拍摄的海榆中线旁五指山市通什镇什会村。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海榆中线从历史中走出,成为海南岛中部大动脉。它通向未来,走过千山万水,仍要跋山涉水。筑路者们用血汗凝聚而成战天斗地、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必将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持续注入澎湃激情与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