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热衷网络黑话,教育部门出手规范语言使用
中小学生热衷网络黑话,教育部门出手规范语言使用
“你个老六”“栓Q”“芭比Q了”……这些网络黑话和烂梗正在悄然侵蚀中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课堂到课间,从作业到作文,这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频繁出现,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还可能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黑话、烂梗的定义与特点
网络黑话通常指在特定网络群体中使用的隐晦语言,经过谐音、缩写或变形等特殊加工,可以作为独特身份认同的标志。而烂梗则指那些被滥用的具有调侃、讽刺、歧视等意味的贬义表达,尤其是那些存在无趣低俗、造谣污蔑、暴力色情的梗。这些语言往往缺乏文化内涵,流行周期短暂,但传播速度快,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广泛影响。
对学生语言表达的影响
网络黑话和烂梗的泛滥,给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诸多隐患。例如,有小学生在组词或写作文过程中,甚至出现了“栓Q”“芭比Q了”等表达。这些不规范的用语不仅影响了语言的规范性,还可能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技能等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这些语言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一些传统的、已经存在的词语,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或用法,也成了网络流行语。不少网络流行语包含负面、叛逆的情绪,甚至涉及暴力、消极行为,可能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误导。
为什么学生热衷使用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正好符合青少年追求‘新’‘奇’‘特’的天性,通过网络的交流互动,青少年在各自圈层中形成独特的话语和符号体系,以寻找表达的自由感和同类归属感。”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律师分析道。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认为,未成年人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从未成年人的角度看,这些网络流行语能够体现自己的独特性,所以他们一有机会便使用这些网络流行语。
应对措施与建议
面对这一现象,教育部和中央网信办已采取行动。近日,两部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专家建议,应通过多方联动,共同营造健康的语言环境。家长、学校、平台、社会、有关主管部门应积极联动配合,对青少年网络语言的使用进行正向的引导,对网络环境进行科学的监管,同时也要给青少年必要的表达自由,各方齐力方能构建健康积极的语言表达体系。
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教育,及时纠正不规范用语,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鼓励他们多读书、多写作,加强语言规范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家长则需要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监督,关注孩子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及时进行纠正和教育。同时,也要以身作则,避免在孩子面前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
网络平台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管理,减少不良网络语言的传播。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过滤低质的网络用语,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结语
网络黑话和烂梗的泛滥,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和应对。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使用观念,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毕竟,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语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