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土豆:黄土高原上的金色宝藏
定西土豆:黄土高原上的金色宝藏
“定西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这句流传已久的玩笑话,道出了定西人对土豆的特殊情感。作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定西市每年种植马铃薯300万亩,产量达500万吨,不仅在国内市场深受欢迎,还远销海外,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
独特的地理环境
定西位于甘肃中部,属于半干旱农业气候区,海拔1750-2580米,年平均气温6.3℃,年降水量380毫米,且集中在7、8、9三个月,与马铃薯块茎膨大期相吻合。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土豆生长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定西马铃薯产区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每千克9.94~17.0克,全氮含量为每千克0.42~0.72克,土壤速效钾含量为每千克108~144.4毫克,有效磷含量为每千克3.50~8.96毫克,土壤农残、重金属含量符合《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NY/T391—2021)、《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调查、监测和评价规范》(NY/T1054—2021)规定标准和要求,适宜发展绿色食品。土层厚、富含钾元素,降水时段与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吻合,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发展马铃薯产业奠定了基础。
200年的种植历史
定西种植马铃薯的历史可追溯至200多年前。自明朝成化年间由进士刘晟引进以来,土豆就成为定西人抵御自然灾害、维持生活的主要作物。1996年,定西市政府提出“洋芋工程”战略,经过产业培育、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等发展阶段,逐步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
定西已形成规范完善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目前有26家种薯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达16亿粒以上。这片曾以盛产土豆著称的黄土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
经济支柱与产业发展
定西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当地重要经济支柱。目前,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鲜薯产量保持在500万吨左右,马铃薯淀粉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市有从事马铃薯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521家,家庭农场105家,年产原种220万吨。
近年来,定西市加强良种培育,提升生产水平,加快全链条开发,做细产销对接,推动马铃薯产业持续较快发展,把“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定西市已形成规范完善、全国领先的脱毒苗、原原种、原种、一级种的种薯繁育体系。目前,全市共有种薯生产企业26家,有从事马铃薯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521家,家庭农场105家,年产原种220万吨。
文化象征与品牌建设
定西马铃薯不仅是农作物,更成为了定西的文化符号。“定西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的诙谐农谚体现了当地人的自豪感。2010年,定西马铃薯获评国家工商总局“驰名商标”,入选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渭源种薯”等5个产品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注册,安定区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渭源县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
“定西宽粉”已成为区域公用品牌,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带动了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定西宽粉”生产经营主体已达120家,生产能力达到23万吨,销售额突破30亿元。
从“救命薯”到“致富薯”,再到“品牌薯”,定西土豆见证了定西人民的奋斗历程。如今,这颗小小的土豆,正承载着定西人民的希望,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