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从孟尝君到非遗传承
口技:从孟尝君到非遗传承
“鸡鸣函谷,孟尝脱困”,这个流传两千多年的故事,见证了中国口技艺术的起源。公元前298年,齐国孟尝君被困函谷关,一位门客模仿鸡鸣声,引得群鸡啼鸣,守关吏随即开城放行,孟尝君因此逃脱秦昭王的追捕。这便是口技最早的记载,也是其作为一门技艺登上历史舞台的开端。
从狩猎技巧到宫廷艺术
口技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代,古人为了狩猎,模仿动物叫声以引诱猎物,这便是口技的雏形。到了两晋时代,模仿虎啸龙吟、鸾凤和鸣成为士大夫一种飘逸清高的姿态,并出版口技专著《啸谱》,为口技在后来成为杂技艺术中一种独立的表演形式奠定了基础。
宋代是口技发展的重要时期。口技艺人开始在茶楼酒肆活跃,走堂会,直至传入宫廷,以艺术表演形式流传社会。据史料记载,每逢宋徽宗生日农历十月十二,朝中必举行庆典,“集英殿上教坊乐人,效百禽鸣。内外肃然,止闻半空和鸣,若鸾凤翔集”。“效百禽鸣”即指口技,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
明清时期,口技进入全盛时期。北京口技迅速发展,从单一的模拟发声,发展到用多种声音串成一个个故事,被列为“百戏”之一。艺人表演口技不仅有禽言兽语,而且有市声乡谈,既有对自然万籁的模拟,也有对社会情态的模拟。艺人在围屏外表演的口技叫“明口”,躲在围屏里表演的口技叫“暗口”。
民国时期的创新与突破
民国时代,口技艺人张昆山十分擅长学各种鸟叫,号称“百鸟张”,其作品《百鸟争鸣》便是一绝,成为北京天桥“八大怪”之一。“开口笑”尹士林则大胆创新改革口技,由幕后走上舞台与观众面对面,站在话筒前表演,运用面部表情和各种动作,将口技变成了视听艺术。
20世纪中叶,口技艺术在技巧和内容上均日臻完善,模仿火车、汽车、飞机等具有现代性标志的事物,拓展了声域和内容。口技传承人牛玉亮对口技创造出双呼吸、双发声的技巧,赋予口技新的生命。
非遗传承:古老艺术的新生
2011年,口技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举措不仅肯定了口技的艺术价值,更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今,口技表演用途越来越广泛,不仅用于相声、小品、评书、东北二人转等曲艺和地方剧种节目,还使用在手影戏、皮影戏、音乐广播剧、影视剧的配音、拟音等各种艺术表演中。
当代传承:在创新中发展
当代口技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他们将口技与其他艺术形式巧妙结合,创造出新的表演形式。例如,在一场名为《满庭芳·中国色》的跨年演出中,口技就与青瓷瓯乐、傣族孔雀舞、陕北说书等多种非遗艺术形式跨界合作,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口技代表性传承人方浩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技项目的第四代传承人,擅长高水准的单种声音、曲艺性口技表演、舞蹈音乐口技、视觉引导口技等多种表演形式。他不仅在国内各大卫视表演,还随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出访欧洲、东南亚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将中国口技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从上古时期的狩猎技巧,到如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技艺术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它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智慧结晶。在新时代,口技艺术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展现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