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美》:哲学视角下的审美观
朱光潜《谈美》:哲学视角下的审美观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经典之作,自1932年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美学入门的必读之作。在这本不到110页的小册子里,朱光潜以深入浅出的语言,探讨了美与美感的本质,为我们揭示了生活中的美学真谛。
美在适当的距离
朱光潜认为,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这个观点在《谈美》中被反复强调,也是理解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关键。
他以自己散步时观察河岸景色的经历为例:“我的寓所后面有一条小河通莱茵河。我在晚间常到那里散步一次,走成了习惯,总是沿东岸去,过桥沿西岸回来。走东岸时我觉得西岸的景物比东岸的美;走西岸时适得其反,东岸的景物又比西岸的美。对岸的草木房屋固然比较这边的美,但是它们又不如河里的倒影。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
为什么倒影比正身更美?因为倒影与实际人生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在实用的角度,一切都只会引起嫌恶和欲念。要见到事物本身的美,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移情作用:物我同一的境界
朱光潜还提出了“移情作用”这一重要概念。他认为,我们在观察外物时,往往会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物体上,使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
例如,我们常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其实云并不能飞,泉也不能跃,山不会鸣,谷也不会应。这些都是我们把自己的情感和想象投射到自然景物上,从而产生的一种美感体验。这种情感在物我之间往复回流,最终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即自然美。
实用、科学与美感:三种不同的态度
在《谈美》中,朱光潜还区分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他认为,这三种态度分别对应着善、真和美。
- 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它关注的是事物的实用价值,是一种有所为而为的态度。
- 科学的态度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它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种求真的态度。
- 美感的态度则完全不同。它关注的是事物本身的形象,是一种无所为而为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下,观者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所观事物本身,不计较实用,也不推求关系因果,只是一种纯粹的直觉体验。
朱光潜认为,美感的态度是最为可贵的。因为在美感的态度下,人成为了心灵的主宰,而不是环境的奴隶。这种态度能够帮助我们超越日常生活的琐碎,达到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显得尤为重要。他告诉我们,美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关键是要学会用美感的态度去看待世界,保持适当的距离,发挥移情作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正如朱光潜所说:“美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的手中。”这种观点与俄国现实主义美学“美是生活”的观点不谋而合。它提醒我们,美不是一种物质情欲的快感,而是一种直觉和距离感,是一种纯粹的感情。这种感情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心灵境界,获得更高的精神享受。
在《谈美》的最后,朱光潜引用了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话:“美的东西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所说的那种甜美的悲哀。”这种感觉,或许就是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既不是单纯的快乐,也不是纯粹的悲伤,而是一种超越了物质欲望的审美体验。
朱光潜的《谈美》以其独特的哲学视角,为我们揭示了美的本质。它告诉我们,美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要学会用审美的眼睛去发现。这种思想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美学理论,更为我们提供了提升生活品质的实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