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遇干旱,农业缺水难题怎么解?
秋收遇干旱,农业缺水难题怎么解?
2023年,我国经历了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全国平均气温高达10.71℃,较1991—2020年气候平均值偏高0.82℃。与此同时,全国平均降水量仅为615.0 mm,较常年偏少3.9%,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这种暖干特征在秋季尤为明显,不仅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
农业缺水的影响
干旱缺水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研究发现,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产生了严重影响。例如,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等。在春季和夏季,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严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导致干旱缺水的两个主要因素,其中,降水不足、气温升高和过度用水等问题尤为突出。
解决方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面对日益严峻的农业缺水问题,我国积极推广各类节水灌溉技术。目前,喷灌和滴灌是最常见的节水灌溉方式。喷灌采用有压输水,射程可达10米以上,但易受风力影响导致水分流失。滴灌则能实现水肥一体化精准供给,但对水质要求较高,且滴头容易堵塞。
相比之下,地面灌溉技术在我国应用更为广泛,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95%以上。其中,水平畦灌、涌流灌和控制性交替灌溉等技术,在提高灌溉效率和田间水利用率方面表现出色。例如,水平畦灌通过激光精细平整土地,可使灌溉均匀度提高15%以上;涌流灌采用大流量、快速推进的方式,有效提升了灌溉效率;控制性交替灌溉则在改善土壤通透状况、提高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效率方面效果显著。
地方政府的应对措施
面对持续高温和干旱,多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国家防总针对山东、河南两省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并派出工作组协助指导抗旱工作。水利部发布干旱蓝色预警,针对8个省份启动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通过科学调度大江大河大湖水量和骨干水工程,为抗旱提供水源保障。农业农村部则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组织专家指导落实抗旱措施,确保夏播顺利进行。
成效与展望
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我国在应对农业缺水问题上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还需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优化水资源管理策略,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同时,应继续加大节水灌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探索更加高效、经济的灌溉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