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来袭暴露高铁退票政策短板,专家建议优化不可抗力退票规则
台风来袭暴露高铁退票政策短板,专家建议优化不可抗力退票规则
近日,台风“贝碧嘉”再次引发公众对高铁票退票政策的关注。9月16日,受台风影响,长三角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10万人次,铁路部门启动防洪防台Ⅰ级预警响应,动态调整列车开行方案,并增加退改签窗口方便旅客办理业务。然而,不少旅客反映,在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退票问题上,现行退票政策仍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旅客可以办理一次改签,退票需按时间梯度收取手续费。具体而言,开车前8天及以上退票不收取退票费;开车前48小时以上不足8天,按票价5%收取退票费;开车前24小时至48小时以内,按票价10%收取退票费;开车前不足24小时,按票价20%收取退票费。
然而,在不可抗力情况下,如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的退票问题上,现行退票政策的灵活性和人性化程度受到质疑。有旅客反映,因台风影响无法出行,但在退票时仍被收取高额手续费。更有旅客表示,往返高铁票在不可抗力情况下退票,只能退单程票价,另一程则被扣除全额票价,这种做法显然不合理。
对此,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优化火车票改签规定,包括允许二次改签和缩短退票费用收取时间。律师也呼吁铁路部门在不可抗力情况下,能够更加灵活和人性化地处理退票问题,比如免收退票手续费或允许全额退款。
与高铁票相比,机票的退改政策更为复杂。通常情况下,机票价格越优惠,退改要求越严格。最便宜的机票往往标注“航前不可退票”,即若退票将损失100%的机票费用。而高价机票的退改条件则相对宽松。这种差异化的退改政策,实际上是航空公司收益管理的重要方式。
然而,这种做法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有消费者认为,作为消费者出钱买票,但可选择的权利太小,航空公司的主动权太大,存在太多“霸王条款”。法律界人士也指出,目前机票退改签机制和收费标准都由航司单方面制定,缺乏外部机制约束,没有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权益。
相比之下,高铁票的退改政策相对简单明了。但面对不可抗力因素,现行退票政策的不足之处也日益凸显。在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铁路部门有必要重新审视现行退票政策,考虑在不可抗力情况下给予旅客更多灵活性和人性化处理。
例如,可以考虑在不可抗力情况下免收退票手续费,或者允许全额退款。同时,也可以借鉴航空公司的做法,推出不同价位的车票,让旅客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的退改政策。这样既能保障旅客权益,也能提高铁路部门的运营效率。
总之,高铁票退票政策需要在保障铁路部门利益和维护旅客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在不可抗力情况下,更需要体现人性化和灵活性,让旅客感受到铁路部门的服务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