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秀传统文化代代传承,青岛市用数字赋能创新发展
让优秀传统文化代代传承,青岛市用数字赋能创新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时间洗礼和考验代代传承下来,是历史的沉淀与智慧的结晶。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中国节庆名城……青岛,这座融合了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城市,正以多举措在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从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支持和再发展,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再到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和文旅融合,青岛的每一步都彰显着对文化根脉的珍视与创新精神的激发。
传承:让文化遗产代代流传
青岛的老城区不仅承载着无数老青岛人的儿时记忆,更是青岛历史岁月的写照。近日,青岛市出台《山东青岛老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实施方案》确定了示范区建设核心区范围,提出了六项工作任务,通过顶层设计,青岛老城的文物保护管理不仅实现了精细化,更在活化利用上开辟了新路径。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投资,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而青岛在优秀非遗文化的保护方面也非常可圈可点。通过“非遗在社区”全国试点项目,青岛将非遗文化带入社区,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非遗的魅力。非遗工坊的建设,不仅为乡村群众增加了收入,更让非遗技艺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活动的开展,则让更多市民可以现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目前,全市共有非遗代表性传承项目926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6项(同为省、市级),省级74项(同为市级),市级207项。在非遗传承人方面,全市共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34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名(同为省、市级),省级23名(同为市级),市级123名。全市建立省级非遗传承体验基地8处,市级非遗传承体验基地24处,非遗工坊154处,非遗传习所104家。从胶州大鼓、螳螂拳、即墨柳腔,再到平度草编、贝雕等,青岛的非遗项目在传承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发展:数字赋能让优秀传统文化迸发新活力
用高科技与文化遗产相结合,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山东青岛老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到,要对文物实施数字化管理,组建青岛市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开发“青岛老城”移动应用程序,将AR、VR技术和文物保护利用相结合,推动文物保护管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同管理。
“非遗+数字”也为传统非遗文化赋予了新活力。利用多媒体、3D建模、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非遗体验。青岛非遗莱西木偶已进军NFT数字藏品,而青岛市文化馆的“数字非遗”展区创新性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青岛非遗以更加鲜活、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
此外,青岛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出非遗特色旅游线路,打造非遗特色市集,支持非遗企业推出产品。通过举办“黄河大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青岛市非遗文化节”等系列活动,青岛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更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文旅融合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更让文化在旅游中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青岛的新名片。
传承与发展从不停歇,未来,青岛将继续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本文原文来自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