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艺术匠心叹古今
王家大院:艺术匠心叹古今
从洪洞大槐树出发,目浴京昆高速临忻路段两边一排排红红火火的火炬树和一簇簇红中夹黄又间绿的爬山虎所渲染出的一幅幅油画般的秋景画面,约走三四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王家大院。
早就听说“国有故宫而知皇室之威严,民有王家大院方见晋商之显赫”。这次一见,惊叹更是莫名。那种显赫,岂是被人们普遍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紫禁城”之盛赞所能概括得了的。无论是那建筑规模、建筑风格、建筑艺术、还是那建筑文化,无不使人叹为观止。
乍外观,那视乎即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群建筑,依山就势,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堡墙高筑,顺物应势,形神俱立,气宇非凡。据导游介绍,这里共有王氏家族的五座城堡、五条巷子、五座祠堂及一条商业街。大小院落不下千座,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现已开放,我们可看到的高家崖、红门堡、崇宁堡三大建筑群则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多平方米。
走上红门堡再看,那些建筑则从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可谓是王家向世人打出的一张“王牌”,张扬着他们的“王业”,宣示着一种封建统治的“王道”。
入堡观览,庭院深巷,曲幽多变,巧妙连缀,有如迷宫。院内套院、门内有门、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其主体院落均为前堂后寝式布局。不仅功能齐全、成龙配套,非常实用;而且还对不同身份人的居所和不同功能的院落,均按照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巧妙地布设在了有限的空间之中。其“王道”之寓彰显无遗。
而且,其建筑设制,均集官、商、民、儒四位于一体,既遵循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阴阳五行之说,又体现着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道德礼制。同时,还在建筑的局部和细微之处,汲取了南方园林建筑的设计风格,将建院技巧与造园艺术有机地融为了一体。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他们卓越的个性风采。这,形成了王家大院建筑艺术独有的一大特色。如此种种,使大院成了多元文化融为一体的艺术大殿堂。真是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不愧为我国民居建筑的艺术精品。游览人群,在观瞻过程中,无不惊叹声声,赞叹啧啧,拍照连连。
我们随导游重点参观了静升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面积达19572平方米的“敦厚宅”和“凝瑞居”院落群。
两院皆为三进四合院,前堂后寖式结构。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院内上下左右相通之门多达65道。门、窗、厅、柱、壁、屋楣、楼台,均有巧夺天工的雕艺装饰品。或雕于砖、或刻于石、或镂于木。雕艺题材繁多、内容丰富,内涵厚重,意味深长。有中国传统的吉祥花草、珍禽瑞兽、山石水舟、典故传说、戏曲人物等,也有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甚至禁忌的艺术形式,等等等等。它们在文人、匠人的精雕细琢下,定格成一幅幅或抒发情怀、或寄托希望、或勉励自身、或训诫后辈的美丽画卷,展现在了各个院落、厅堂、门窗以至墙壁。可以说是一门一画,一窗一画,一石一画,又是一画一景,一画一典,一画一愿。既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彰显了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
游览时只要你稍微留神,就会目不暇接地看到使你值得凝思细揣、咀嚼回味的艺术画面。
像那副高浮雕《四逸图》照壁,画面上有山、有水、有桥、有柳、有石、有亭、有松、有鹿,还有人物活动情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此画看似表现了平凡的“渔、樵、耕、读”即捕鱼、打柴、种田、读书,四种田园生活琐事。可图题上一个“逸”字高悬,便有了深刻的韵味和意境。
再如书院的“映奎”、“桂馨”,是期盼子孙科考顺利,出类拔萃;后院的“观我”、“视履”,是警示做人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亭子上“就日瞻云”则显示了谒见帝王之荣耀。特别是敦厚宅后院东西六孔厢窑上的六个天窗。其造型无一雷同:六个寿字,六种写法。一方面寓意主人长寿;一方面使主人出入顾盼,朝夕相望,领略六个篆书之妙。同时在“寿”字的两旁还镂有连续不断的“王”字。这种粗看是窗,细看是字,窗棂是笔画,笔画是窗棂,妙趣横生的宅院文化,充分显示了王家人的文化品味。类似的还有像那探头探脑“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半个“双喜”或半个“寿”字,则是以佛家的“缺陷世界,不可圆满”的思路,既制宜于一定的实际框限,也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和追求、渴求的空间。画面有藏有露,以实示虚,把人们引入“半个月亮上新天”的唯美的空灵意境。巧妙地把儒、道、佛思想与传统民俗文化凝为一体。其文化匠心不能不说妙到极致。
就门前那个宫灯型桂基石,咋走马观花而过,那无非就是一个防潮、负荷门楼的一块雕斫的青石而已。可你仔细一观赏,那上面蕴含的意味则有很多。全础石图案有六个层次,六个画面:第一层,是一个鼓,代表着天;第二层的锦缎,表示锦绣前程;第三层是蝙蝠祥云,表示福祥双至;第四层为葵花,暗隐钟馗辟邪;第五层是如意底座,祈盼事事如意;第六层的回纹不断头,表示好事不断,财源连绵。
即就是桂馨书院那些雕琢不甚多的台阶,也有很多玩味之处。其院高级斋分了前、中、后三个院。从前院到后院正房所经台阶,均为三组级台阶,象征连中三员,连升三级。在封建科举制度下,王家人就是在这种环境的激励下发奋读书,期望金榜题名。是不是这种以文涵养,以文治家,以文养生的文化理念陶冶造就了王氏家族?恐怕无源以考。可就这个大院来说,有记载的先后中过举人9名,进士4名,做过七品以上至二品的官员,有名有姓的达43人。这不能不说与王家大院人的文化追求不无干系。
这种把楹联、匾额作为文化的象征,以实物、器皿承载文化的理念,时时提醒、感染着王家人。使得这个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的王家人创建了这么一座具有文化品位的王家大院。以此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世代子孙脱胎换骨,识礼守制,谨遵祖训;引导着他们在一条既定的路上有所作为,不断推动着家族的兴旺发达。尽管后来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有的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还有的竟沦落为盗贼。特别具有嘲讽意味的是创建高家崖建筑群的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的四子四孙竟因吸食鸦片而家破人亡,后为继承香火而过继的曾孙又变卖了整个大院,沦为沿街乞讨的乞丐。使得王家大院很早就人去楼空。
但是,王家人创造的这一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建筑群则光辉不灭。那一副副楹联,一块块匾额,依然固守在深深的庭院里,依然抛洒着无言而有声的清辉,“润物”扣心。它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而且也堪称是传递中国灿烂文化的不朽杰作。这不能不使人称道称奇,联想翩然。
现在,王家大院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品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质量万里行”全国示范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入列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同时,像《榆阳秋》、《刀客家族的女人》、《铁梨花》、《吕梁英雄传》、《杀虎口》、《古镇大河》等很多影视剧也在这里拍摄取景。这使它在海内外都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有了很高的人文地位,赢得了“王家归来不看院”的广泛口碑。
走出王家大院,我反复回味王氏家族几百年十几世的兴盛历史和短短的几年两代的衰败过程,咀嚼王家嵌于凝瑞居家塾内墙框上那“心无妄思,足无妄走,人无妄交,物无妄受;勤则有功,俭则足用,恭则不侮,恕则不怨。”的治家祖训。不能不使人为建造王家大院的艺术匠心而惊叹,也不能不使人为王氏家族的兴衰骤变而惊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