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工坊咖啡馆:用一杯咖啡的时间,改变社会认知
梦工坊咖啡馆:用一杯咖啡的时间,改变社会认知
在上海的一家特别的咖啡馆里,一群特殊的服务生正在用他们的努力和微笑,改变着人们对残障人士的认知。这家名为“梦工坊”的咖啡馆,除了店长与副店长外,所有店员均为心智障碍者。在这里,他们不仅学会了制作咖啡,还考取了专业的咖啡师资格证书,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一个特别的咖啡馆
走进梦工坊咖啡馆,你会被这里温馨的氛围所感染。店内的装修简约而不失格调,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吧台上,几位年轻的店员正在专注地制作咖啡。他们动作熟练,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完全看不出与常人有什么不同。
这家咖啡馆成立于2019年,是上海第一家由心智障碍者运营的咖啡馆。创始人曹小夏女士曾说:“我们希望用一杯咖啡的时间,让社会看到心智障碍者的可能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和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与上海各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合作,为心智障碍者提供系统的培训。从最基础的咖啡制作到复杂的顾客服务,每个细节都不放过。经过长达5年的培训,已经有两位店员成功考取了咖啡师资格证书。
打破刻板印象
梦工坊咖啡馆的存在,是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残障人士刻板印象的一次有力回击。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心智障碍者是无法正常工作的。但在这里,你看到的是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他们不仅能胜任日常工作,还能为顾客提供贴心的服务。
然而,这样的成功案例在社会中却显得格外稀少。据统计,上海每年从特殊学校毕业的心智障碍者多达数百人,但真正能找到工作的人却寥寥无几。梦工坊咖啡馆每年只能招收少数员工,去年整个浦东新区就有四十多位毕业生,但咖啡馆只能招收一人。这种供需失衡,凸显了残障人士就业市场的严峻现实。
就业歧视的冰山一角
梦工坊咖啡馆的故事,折射出残障人士就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社会上对残障人士的误解和偏见,是他们就业道路上最大的障碍。一位视障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曾说:“在盲校,他们对你的文化课和其他的东西没那么关心。对于未来的技能培训也只局限于按摩这一种。”这种刻板印象,限制了残障人士的发展空间。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企业为了规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选择“租用”残疾人证,而非真正提供就业岗位。这种虚假挂靠的行为,不仅剥夺了残障人士的就业机会,也违背了相关法律法规的精神。
启示与展望
梦工坊咖啡馆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证明了残障人士同样能胜任工作,关键在于提供合适的培训和支持。这种模式的推广,需要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强政策执行力度,确保残障人士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企业应该打破刻板印象,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改变观念做起,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正如梦工坊咖啡馆的店长所说:“他们只是需要一点时间,但一旦学会了,就会做得很好。”让我们一起为残障人士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就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