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从“死亡之海”到绿色屏障
塔克拉玛干沙漠:从“死亡之海”到绿色屏障
塔克拉玛干沙漠,这片中国最大的沙漠,正悄然发生着绿色的蜕变。作为“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的“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从政策法规到具体行动,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融合,新疆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沙漠生态治理,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政策引领:法治保障为生态治理护航
2024年1月1日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将正式施行。这部新修订的法规,不仅为新疆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更体现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坚决打赢防沙治沙攻坚战的决心。
《实施办法》明确,防沙治沙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区施策、以水定绿、科学防治、合理利用的原则,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创新实践:四大治沙项目筑牢绿色屏障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若羌县,一场生态保卫战正在全面展开。该县精心规划沙漠边缘阻击战“两线一区”总体布局,明确8个重点治理项目,启动生物治沙、光伏治沙、戈壁设施农业治沙等4个新时代防沙治沙项目。
引洪灌溉:让沙漠重现生机
在距若羌县城7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库尔干区域引洪灌溉工程正在紧张进行。挖掘机挥舞着铁臂,新开拓的水道内,水流正迫不及待地冲向干涸的沙漠和天然林草地。若羌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李宾介绍,今年是塔里木河丰水期,若羌县将2025年引洪灌溉任务前移,财政出资疏浚引流。截至目前,塔里木河老河道320公里长的河段已得到洪水补给,辐射灌溉区域达到154.48万亩。
生物治沙:构建绿色防护网
在若羌县台特玛湖风沙源生态治理工程(一期)项目区,2800多亩人工种植的梭梭生机勃勃。项目负责人陈顺说:“与这里相邻的阿尔金草原荒漠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已经启动,明年春季将栽种138万株梭梭苗,连片的梭梭林将筑起一道防沙治沙的绿色屏障。”
光伏治沙:新能源助力生态修复
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风光资源丰富,适合集约化、规模化开发。若羌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光伏治沙项目。在沙漠腹地,一排排光伏板不仅能够发电,还能有效遮挡阳光,减少水分蒸发,为植被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产业治沙: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在若羌县铁干里克镇努尔巴格村的盛世羌农设施农业基地,一排排高标准的智能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基地主要建设内容包含智能温室大棚蔬菜种植、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及农副产品分级加工四大板块。总计要建1000座智能水肥一体化日光温室,可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目前已建成132座大棚,平均亩产果蔬8吨,年产值达千万元。
锁边工程:将沙漠“锁进笼子”
经过40多年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已形成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截至2023年底,仍有285公里的缺口亟待填补。这些缺口主要分布在沙漠边缘的叶城县、皮山县、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和且末县。
在新疆和田墨玉县一处防沙治沙点,工人正在推平沙丘,栽种防沙防护林。陶拴科 摄
面对艰巨任务,各地迎难而上,持续推进“草方格”工程固沙,并吸引当地民众种植肉苁蓉和沙漠玫瑰等,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皮山县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培及介绍,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改善沙漠边缘的环境,还能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平衡,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保障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
经验启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生态治理实践,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宝贵经验。从政策法规到具体行动,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融合,新疆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沙漠生态治理。这不仅是一场生态保卫战,更是一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正如若羌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吐尔洪江·贺加布拉所说:“若羌县各族群众长期饱受风沙之困,我们必须以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昂扬姿态,全力以赴打赢这场生态保卫战,为群众撑起一片蓝天,提升生活品质,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