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北寻踪念林公”系列报道,带你感悟林则徐精神新时代价值内涵!
“天山南北寻踪念林公”系列报道,带你感悟林则徐精神新时代价值内涵!
180多年前,林则徐谪戍新疆,在天山南北勘地治水,福泽至今。林则徐在新疆的实践活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丝路昌吉客户端充分挖掘林则徐在新疆的事迹,推出4篇“天山南北寻踪念林公”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感悟林则徐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和价值!
格登山色伊江水
鸟瞰可克达拉市望河亭公园(图中红色的亭子即望河亭)。王新平 摄
12月2日,以爆火歌曲《苹果香》为蓝本的文旅剧《苹果香・我在伊犁等你》在伊宁市六星街景区开机。此前,作家王蒙在《在伊犁》新书发布暨研讨会上深情回忆在伊犁的时光,那里的经历是他“新疆叙事”系列作品的创作源泉。
伊犁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又留存着无数令人回味的人文记忆。
回溯往昔,时光的指针拨回到1842年。
清朝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六日(1842年8月11日),林则徐从陕西西安继续上路,乘坐马车,一路风雪兼程,历时122天,于12月10日终于走完了漫漫戍途,抵达西北边陲伊犁将军驻节地惠远城。全文
敢惮锋车历八城
夜色中的龟兹古渡。记者 陈秀梅 摄
11月27日,宁波市援疆指挥部投资400万元的尼沙汗故居修缮利用项目完工开放。该故居位于库车市萨克萨克街道龟兹小巷内,始建于清末,距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
2023年9月,库车市“拯救老屋行动——古民居修缮”启动,部分有文化传承价值的老屋得到保护利用。尼沙汗·阿布都外力(1902年—1987年)是库车民歌传承大师,被誉为“吉丽德尔响铃”(意为百灵鸟)。修缮后的尼沙汗故居涵盖民族文化传承融合、民族音乐舞蹈展演及红色文化教育等内容,可吸引游客参与文化活动。
库车具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历史,拥有大量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民居、老建筑。汉唐龟兹故城遗址区与清代老城区有不同时期的城墙、古遗址。近年来,库车市秉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让老城和老建筑重焕生机、再现古韵。全文
西域遍行三万里
坎儿井乐园景区内的坎儿井博物馆墙上悬挂的木牌上有林则徐关于坎儿井的记载。记者 陈秀梅 摄
11月23日,清澈的坎儿井水穿过吐鲁番市高昌区恰特喀勒乡恰特喀勒村。83岁的艾力・吾斯曼一家三代都是掏捞坎儿井的匠人,看到今年坎儿井来水量不错,他很是欣喜。只要村里组织坎儿井清淤工作,他都会到现场指导。在他的带动下,全村人都形成了保护坎儿井的共识。
今年9月3日,吐鲁番坎儿井入选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为世界灌溉文明增添了中国智慧。
1845年2月25日,林则徐赴南疆勘地途经吐鲁番,在《乙巳日记》中记载:“二十里许,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井水利为之也。”全文
青史凭谁定是非
木垒县境内的伴山公路美景。记者 何龙 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当夏日清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第三小学朱子文化长廊里都会传来阵阵读书声,师生们在此诵读、学习朱子诗词、《朱熹朱子家训》等经典作品。
近年来,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投资300余万元在木垒县第三小学、新户镇中心学校等地建设朱子文化墙、朱子文化长廊等,促进南平市与木垒县两地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朱子文化,自800多年前诞生起,便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中华文化的浩瀚苍穹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其哲理、为人处世之道及对教育和品德塑造的重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南平是朱子理学萌芽、发展和集大成之地。福建是朱子理学故乡,理学传统浓厚。清朝初期福州鳌峰书院汇聚全省理学精英,呈现“士皆鼓舞振兴,理学复明”之繁荣景象。在鳌峰书院的经世之才中,林则徐最为引人瞩目。他14岁考入鳌峰书院,在这里度过了7年求学时光。
鳌峰书院为林则徐搭建了汲取朱子文化养分的平台,而朱子文化则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他的人生道路,塑造了他的学识、品格与家国担当。
180多年前,深受朱子文化熏陶的林则徐也曾踏上木垒这片土地。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