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的黑科技揭秘
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的黑科技揭秘
宜春市锂电新能源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技术创新的驱动。作为“亚洲锂都”,宜春市不仅拥有丰富的锂矿资源,更在锂云母提锂技术、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持续领跑,打造全球领先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
锂云母提锂技术持续领跑
在锂云母提锂技术方面,宜春市持续领跑全国。九岭锂业作为当地龙头企业,已具备从瓷土矿中同时分离锂、硅、钾、钠、钽、铌、锡、铷、铯等9种元素的能力。目前,锂和硅两种元素的提取已经实现产业化,其他元素的开发利用也已完成中试。
在技术创新方面,宜春市多家企业取得突破。钶智新能源通过加入可溶性助剂,实现了焙烧温度下降150度,天然气用量减少50%,锂回收率提高7.42%,锂冶炼剩余物量减少40%,生产成本可控制在6万元以内。
宜春江理锂电产业研究院正在研发更环保的全湿法提锂技术。相比现有硫酸盐焙烧法,该技术可降低能耗50%,锂云母中钾、铝等资源利用率达90%,锂冶炼剩余物降低50%。目前该技术小试已成功,将于2025年初在江西春华锂业进行百公斤级中试。
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升级
宜春经开区作为国家锂电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正全力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江西升华新材料有限公司首条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线已实现全智能化生产,6条生产线节省人工上百人。目前,宜春经开区已完成园区140余家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诊断,一批企业已明确改造路径。
在科陆储能建成的国内首个锂电储能5G数字化工厂,“工业大脑”已实现“一键生产”,为企业提升了20%的订单交付率和27%的产品合格率。六和电子通过智能化升级实现运营成本下降30%,生产效率提高5倍以上。
打造全球领先的锂电产业集群
江西锂电新能源产业近年来的成长轨迹和发展成就,离不开江西省委、省政府对产业链规律的深刻认识,离不开在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走向上的总体把握和超前布局,离不开强有力的宏观政策支持。
江西把具有比较优势的锂电新能源产业纳入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谋划,合理布局,促进产业链协同配套,防止内部恶性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重点打造宜春、新余赣西锂电产业发展核心区,创建全国领先的锂电制造业先进集群,支持南昌、赣州、上饶、抚州、九江、萍乡等地依托基础禀赋,培育发展各具特色优势的锂电产业集群。
在产业环节上,江西重点提升锂资源开发和锂电池生产制造能力,巩固提升锂盐、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铜箔等材料及电池回收领域优势,不断补齐正极材料、锂电设备、储能应用等环节短板。
在全球经济分工变化、新技术加速迭代升级的背景下,江西着力强化宏观政策支持,优化调控方式。深入实施新能源产业链链长制,统筹推进全省新能源产业链发展,加大要素资源保障,“一链一策”全方位支持产业发展壮大。
砥砺前行二十余年,江西锂电新能源产业扬优成势,取得了长足发展,日渐在全国乃至全球占据重要地位。发展锂电新能源产业,江西手握几张重要“底牌”。
资源优势潜力巨大。根据自然资源部2023年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省氧化锂资源保有量803.13万吨,占全国总量的40%,相当于2000万吨碳酸锂,约可满足生产3万GWh电池需要。赣锋锂业在全球多点布局,拥有逾2000万吨氧化锂当量的锂资源权益储备,这为江西锂产业优势释放能量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江西锂盐产量全球第一,拥有全国约40%的市场份额,电解液、金属锂等锂电材料产销量全球第一,锂辉石矿进口和氢氧化锂出口的规模均位居全国第一。
具有一定创新基础。江西推动锂电新能源产业全链条技术创新,头部企业赣锋锂业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孕育了一批行业尖端技术研发成果,已获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达125项。江西在多项锂电基础材料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宜春企业率先突破低品位锂云母制备碳酸锂技术,江铜铜箔的双光锂电铜箔性能达国际一流水平,九江德福科技实现4.5μm铜箔抗拉强度超400MPa;恩捷股份在宜春设立通瑞新能源制备湿法隔膜、设立恩博新材料生产干法隔膜,具有国内领先技术优势和产能优势。
行业头部企业聚集效应明显。国内排名前10的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已有6家布局江西,这些企业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其品牌形象、产品服务在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力,能够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它们吸引了300多家企业与之配套,推动形成建链、补链、强链、延链的“链式效应”,有效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有助于形成产业集群。头部企业聚集带来了显著经济效益,2023年,江西323家锂电规上企业实现营收2231.3亿元,出口额从2019年的不到百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665.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61.1%。
江西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如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优化升级需求迫切等,特别是去年以来,由于锂电全产业链竞争加剧,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产业进入洗牌调整期,下行压力显著加大。对此,应多措并举推动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紧跟国家战略方向。充分利用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政策优惠和扶持措施,提升锂电发展能级。随着国家新能源产业政策的实施,动力电池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动力电池的需求将比2022年增长134%,储能电池的需求将大幅增长,与动力电池的需求合并计算,整个锂电池的需求在未来几年内将增长近两倍。在这个增长空间内,江西省定下了到2026年全省锂电产业链营业收入超过3500亿元、力争达到4500亿元的发展目标。客观看,实现该目标虽有难度,但努力攀登仍有望达成。
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引进央企来赣建设动力电池检测中心、溯源和综合利用平台、新能源测试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公共配套能力。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大院大所合作,用好省级科技、工业等相关专项资金,创新科研机制,加强含锂瓷土矿全要素分离、长石粉高值化,以及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新型储能电池及其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
深入推进《锂电人才十六条》,引进全球顶尖科学家、工程师来赣攻克“卡脖子”技术。改变对“锂渣”的旧有认识,探索利用更多新技术、新工艺提取和回收有价值的元素,在“吃干榨尽”中实现锂尾矿的高效利用。
工人在乐安县一家新能源企业生产线上忙碌。朱海鹏/摄
拓展产品市场应用。产品应用越普遍,产业成长越具备可持续性。加强锂电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充电桩、储能设施等,以满足市场需求并提升用户体验。积极引导市场需求,推动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3C数码产品等领域应用。加强上下游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新市场。
支持省内城市创建国家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货运、环卫、物流、车站、景区等公共服务领域应用;鼓励矿山机械特别是矿用运输车使用电动重卡,提高矿山机械电动化率,促进锂电企业与应用企业形成密切合作关系;推动电动飞机、电动船舶等“电动化+智能化”场景应用,促进航空和航运领域节能降碳。推进新型储能应用,推动新能源项目通过新型储能等方式提升并网友好性和容量支撑能力,鼓励在适宜区域配建新型储能设施。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大多是发展中的新兴经济体,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这些国家要素禀赋各异,发展水平不一,合作潜力巨大。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发掘潜在的合作机会,拓展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