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台湾方面管辖的福建省离岛:金门、马祖以及乌坵
被台湾方面管辖的福建省离岛:金门、马祖以及乌坵
金门、马祖和乌坵是福建省的三个离岛,目前由台湾方面管辖。这些岛屿不仅地理位置特殊,而且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是了解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重要窗口。
2024年2月台湾方面撞沉大陆渔民船只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出于历史原因福建省的一些离岛仍然由台湾方面管辖,包括金门岛,马祖列岛和乌坵岛。
金门的历史悠久,古名浯洲,又被称为仙洲、浯江、浯岛。自古以来,金门一直属于福建同安所辖。在金门的历史中,有着“固若金汤,雄镇海门”的意味,因此得名“金门”。金门曾是福建沿海渔民的避风港,后逐渐有渔民在春秋渔获最丰富的季节居住在这里,成为金门岛上的居民。
明末,金门和厦门是郑成功反清复明、收复台湾的重要后勤基地和练兵场所,清朝时期,金门因产盐而繁荣,盐场分布于金门东半岛的金沙湾一带。然而,历经战乱,金门也曾多次遭受倭寇的掠夺。明末至清朝,金门成为防御倭寇的重要前线之一。清代时,金门的盐业发展达到顶峰,沙美老街(砂尾街)成为万商云集、百业繁荣的地方。
金门县的面积总计约为151.6560平方公里,其中金门本岛占据了134.25平方公里的面积。岛上的人口大约有13万人,而金门本岛的面积最大。
金门县位于厦门湾内,距离大陆最近的位置仅有约2000米,但与台湾省的距离相当大,大约185公里。金门岛的地形地势多样,包括山脉、海岸线、港口和农田。岛上有许多历史遗迹,如金门城、金门大学、擎天厅等。金门县的居民主要以金门话为交流语言,与福建南部均属闽南语泉漳片,可互通。
金门岛地图,毗邻厦门
马祖列岛,位于台湾海峡正北方,面临闽江口、连江口和罗源湾,距离中国大陆最近点约9.25公里。主要由南竿岛(马祖岛)、北竿岛、高登岛、亮岛、东莒岛(东犬岛)、西莒岛(西犬岛)、东引岛、西引岛及附属小岛共计36个岛屿、礁屿组成,总面积约为29.6平方公里,居民人口13,000多人。
马祖列岛地形多样,包括多谷地、湾澳,海岸地区为花岗质岩石,受风化和波浪侵蚀作用,形成了崩崖、险礁、海蚀洞、海蚀门等地形。除了地形地貌和人文特色外,马祖列岛因地理位置关系而成为多种候鸟过境或渡冬的区域。2000年台湾方面成立了马祖列岛燕鸥保护区,主要针对白眉燕鸥、红燕鸥、苍燕鸥、凤头燕鸥、黑尾鸥、岩鹭、插尾雨燕等7种鸟类。此外,马祖列岛还以其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吸引着游客。
马祖列岛通用马祖话,当地称为“平话”或“马祖话”,官方则称之为“福州语”或“马祖闽东(福州)话。与金门和台湾岛通用的闽南话不同,马祖话和福州话极为接近,文化上也更接近福州。
马祖列岛与福州距离很短
乌坵岛原属福建省莆田县,1954年起改由金门县代管。乌坵总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人口仅有600多人,是台湾方面管理下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乡,也是其面积第二小的乡镇市区。乌坵地形为大陆岛,由大坵屿和小坵岛组成,行政区划分为两个村。西距莆田市管理下的湄洲岛仅有20海里,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的鸬鹚岛,位于乌坵岛西北偏北方向9海里(17公里),是大陆与乌坵岛距离最近的地方。
乌坵原隶属于福建省莆田县,居民主要从闽中莆田地区迁居而来,母语为兴化方言。曾是福建沿海渔民在渔汛期或躲避海上台风时之海上短暂停靠点,其后逐渐有渔民在春秋渔获最丰富的季节居住岛上,居住人数曾高达一千多人,为乌坵岛上住民的开端。乌坵岛上居民相传开发历史追溯到唐、宋时期,而考古发现则曾发掘到宋、元时期的瓷器;清朝同治11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期间,大坵岛建立了一座灯塔。
乌坵乡位于金门、马祖之间。虽然后来被台湾方面的金门县代管,但由于距离金门本岛甚远,两地之间并无经常性交通工具。日常补给和交通需依赖15天一班往返台中港的民用交通船“金门快轮”。因此,乌坵素有“离岛中的离岛”之称。
金门、乌坵、马祖与福建、台湾的相对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