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清华读过书、西藏过支教、当过国旗仪仗队队长,他的下一站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清华读过书、西藏过支教、当过国旗仪仗队队长,他的下一站是……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629694

从陕西到山西,从清华园到青藏高原,白浩浩始终在路上。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报国清华人",展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质朴、亲和是大家对他的共同印象,清澈、纯粹是他始终保持的人生底色。他就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2012级本科、2017级硕士、2020级博士校友白浩浩。

热血不曾凉 始终“在路上”

本科毕业后,白浩浩加入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西藏支教一年。为了家访他去过很多地方,动辄数百里,常常走访一户就需要几天时间。每个休息日,他都深入广袤土地的一隅,不惧来回奔波,身心都沉浸于“在路上”。

“如何做好教育教学,怎样改变落后认知?”这些问题萦绕在他脑海,那是一种——持续前进、不断思考的状态。


白浩浩支教期间在西藏当雄县龙仁乡家访

在支教中他发现,“一件冬衣就能解决一个孩子温暖过冬的问题”。于是联合青海、湖南支教分队线上众筹,为当地留守儿童募集冬衣。4个小时筹款4万余元,帮助232个孩子度过寒冷的冬天。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担当有为的实干派,对他人境遇的共情,对现实世界的关切,和对价值意义的追求,都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在西藏的一年影响着他此后的人生。


白浩浩支教期间在西藏江孜县卡麦乡家访

支教后回到清华园,白浩浩深耕学业。2019年底,为了完成论文最艰难的部分——通过试验检测高温气冷堆围护筒体的强度,他一个人在试验室,晚上钻到黑暗狭窄的混凝土筒体中,凌晨4点做好准备工作,白天进行一整天的加载试验,在通宵达旦中迎来2020的新年曙光。这一年,白浩浩提前攻读博士。


白浩浩在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筒体中做试验准备

读博的五年,白浩浩延续着“在路上”的状态。怎样设计出更合理的实验,怎样实现更节约资源的创新?支教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样延续到了科研中。这是一场更为旷日持久的奋斗,也试炼了他的能力,磨炼了他的心性。有信心“用两年、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锲而不舍地做好一件事”。

在校期间,白浩浩还担任学生国旗仪仗队队长、校研究生会主席、土木系带班辅导员、团委书记、学生组长等职务。长久以来的校园生活,奠定了他“又红又专”的底色。“直接服务同学、服务人民,是一件获得感很强的事”。


白浩浩在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筒体中做试验准备

直面基层成为了他“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方法”,坚定他从事基层服务工作的决心——去公共服务部门工作,去祖国需要的地方,“何处需要他,何处便是家”。

博士毕业后,白浩浩选调山西,从土木工程人变为基层干部。深入乡村工作的日子,让他更加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在山西左权县麻田村,人均耕地严重不足,通过传统农业种植很难实现增收。白浩浩开始思考,如何利用红色文化和自然资源带动农民致富。

为了动员当地村民建设民宿、农家乐等高品质基础配套服务,白浩浩带领村民前往河北涉县、北京房山、陕西留坝考察。“10个人只要有5个人相信,这都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白浩浩为村民讲解乡村振兴政策到户标准告知卡

他的思考并不只停留于一村一户。经常往返于左权县到太原高速路,白浩浩发现高速服务区是人流的集散地,其中左权服务区规模大、效益好,每天经过这里的车就有上万辆。完全可以在此宣传当地的红色遗址、写生基地、康养避暑等文旅资源。服务区本身也可以打造成一个景区,带动经济。他将自己的想法和调研成果写成报告,“也不知道能不能做成,但至少埋下了一颗种子,现在干不成,可以以后干!”

白浩浩坚信一定可以做些什么,一定可以做得更多。清华人的归宿是广袤的祖国大地。他从黄土高原考出来,又选择回到黄土高原上。有人问他,“好不容易考出来了,为什么要回去?”白浩浩认为这些问题本身就蕴含着答案——“因为读出来了,所以要选择回去,因为选择回去,所以能发挥价值,广阔的中国需要一批批清华人,清华人的归宿也正是广阔的中国”。


在麻田村召开村党委会议

研究生期间,课题组聂建国院士常对他们讲:“清华土木人要有专业良知,社会责任、担当精神,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难题”。他时常想起,终身受用。如今,白浩浩参加工作已近两年,他继续深入学习,大量阅读经济发展、公共治理、农业农村方面的书籍。“硕士生、博士生,走向基层,都是小学生。只有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才有可能应对好纷繁复杂的新事物”。


白浩浩与研究生会同学在“一二·九”革命歌曲合唱比赛后台

时代的难题总是一个又一个,但他并不惧怕。“清华给了我最好的教育条件,导师团队给了我最好的学术环境,要牢记是祖国和人民培养了我们,我们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受益者”。面临抉择,做出“最清华”的选择,他也初心不曾忘,一直在路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