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活”起来
角色扮演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活”起来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开启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各地学校纷纷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其中,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成为了一大亮点。
角色扮演教学法,作为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真实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道德和法治概念。例如,在学习《我们的公共生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公共场所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游客、管理员、清洁工等角色,通过互动体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还能够使抽象的道德观念具体化、形象化,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正如一位小学教师所说:“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探索者。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规范的内涵和要求,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角色扮演教学法的效果也得到了研究数据的支持。一项针对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的研究显示,学生在学习表现、互动、情感、技巧等多个方面的得分都有显著提升。例如,学习表现面向平均得分5.365,互动面向平均得分4.180,情感面向平均得分4.323,表明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和课堂氛围都有明显改善。
教育部最新发布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着力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2025年起,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科目将实行开卷考试,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改革方向与角色扮演教学法的理念不谋而合。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等核心素养。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角色扮演教学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真正实现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当然,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设计合理的角色和情境,如何平衡学生参与度的差异,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等。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正在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辟了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