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霑《道》背后的故事揭秘
黄霑《道》背后的故事揭秘
1987年,一部名为《倩女幽魂》的电影在香港上映,迅速成为年度热门。这部电影不仅因为其精彩的剧情和特效引人注目,更因为其中一首插曲《道》而广为传唱。这首歌的创作者,正是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黄霑。
黄霑:一位才子的传奇人生
1941年,黄霑出生在广州一个富裕家庭。幼年时,他随家人移居香港,在德贞小学和喇沙书院接受教育。1960年,他考入香港大学中文系,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
在大学期间,黄霑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不仅在学生会社会服务团担任义工,还加入了中文学会,参与话剧演出。更重要的是,他开始尝试音乐创作,为电视剧和电影谱写歌曲。
1972年,黄霑为迪士尼乐园表演团填写多首香港巡演曲的粤语版歌词,其中《世界真细小》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儿歌。同年,他开始以笔名“刘-{杰}-”为电视剧填词或作曲,代表作是1976年的《射雕英雄传》。
《道》:一首歌的诞生
1987年,导演程小东找到黄霑,希望他为新片《倩女幽魂》创作一首插曲。黄霑看完剧本后,被其中的哲学思考所吸引。电影中,人、妖、鬼三界交错,展现了对“道”的不同理解。这激发了黄霑的创作灵感。
他决定以“道”为主题,创作一首融合道教哲学与生活哲理的歌曲。在创作过程中,黄霑巧妙地将“道可道非常道”这一经典道家思想融入歌词,同时加入了天道、人道、剑道等元素,最终归结为“我自求我道”。
艺术特色:诙谐与深邃的完美结合
《道》的歌词充满了黄霑式的智慧与幽默。他用轻松诙谐的语言,探讨了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这种反差让歌曲既不失深度,又易于被大众接受。
在旋律上,黄霑采用了朗朗上口的流行曲风,同时加入了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这种中西合璧的风格,正是黄霑音乐创作的一大特色。
一位才子的永恒印记
《道》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体现了黄霑对音乐的独到理解。他认为,音乐应该既能表达深邃的思想,又能被大众所接受。这种理念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
黄霑曾说:“音乐是给耳朵听的,不是给眼睛看的。”他反对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是更注重音乐的感染力和表达力。这种务实的态度,让他创作出了许多既具艺术性又广受欢迎的作品。
2004年,黄霑因病离世,但他的音乐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道》这首歌,正是他留给华语乐坛的一份珍贵礼物。它不仅是一首电影插曲,更是一首充满智慧与人生哲理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