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攀比成风,老年人压力山大!
压岁钱攀比成风,老年人压力山大!
“过年给压岁钱,花光了我的年终奖。”湖南邵阳的赵蕾无奈地说道。今年春节,她一共给16个孩子包了压岁钱,每人500元,共计8000元。而她的年终奖只有7200元,这意味着她不仅花光了年终奖,还倒贴了800元。
赵蕾的经历并非个例。在安徽阜阳,压岁钱攀比现象日益严重,许多农村老年人因此感到巨大的经济压力。这种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压岁钱攀比:从“甜蜜负担”到“沉重压力”
根据调查,目前全国各地的压岁钱标准差异巨大。福建莆田的人均压岁钱高达12000元,北京为2900元,浙江为3100元或3000元,上海在1600-1800元之间,而安徽等地则在800元或500元。
这种攀比现象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安徽阜阳的张大爷表示,他每个月的工资只有2300元,但春节期间给孩子们的压岁钱就要花费近2000元,几乎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有的家庭甚至需要借钱来发压岁钱。
从祝福到负担:压岁钱攀比背后的社会心理
压岁钱的本意是表达祝福和关爱,但如今却演变成了面子工程和人情负担。这种变化背后反映了复杂的社会心理。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被陌生人社会取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功利化。在这种背景下,压岁钱的数额似乎成了衡量亲情和友情的标准。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加剧了攀比心理。人们在朋友圈、微信群中晒出收到的压岁钱,无形中制造了一种“不给不行,给少了又怕被议论”的氛围。
压岁钱回归本意:专家建议与社会行动
面对这种现象,专家建议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压岁钱观念。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表示,需要适当地给压岁钱“水涨船高”的风气泼个冷水,降降温。“又送又还,还的时候通常还会多给一些,可能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果不加以遏制,压岁钱的额度可能还会涨。”他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出台一个倡导性的规范,参照治理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方法,形成软约束。
安徽省阜阳市文明办近日在回复网友反映的问题时表示,将引导农村群众树立关于压岁钱的正确观念;引导基层将压岁钱的合理发放纳入村规民约;借鉴推广外地有效做法,提倡理性节约,坚决反对攀比和浪费。
压岁钱的文化内涵:从“压祟钱”到“压岁钱”
压岁钱最早出现在汉代,最初是用红绳串起来给孩子,寓意辟邪图吉祥。宋元以后,正月初一被称为春节,唐朝开始流行在春节这天给孩子压岁钱。明清时期,压岁钱一般是用红绳串起来给孩子。
传统压岁钱,必须由家中最年长者给予,因为他们生活经验更多,“压岁”的力度更大。压岁钱承载了太多家庭的温度。无论是除夕夜递过来的红包,还是手机屏幕上跳出的数字,重要的都不是“钱”本身,而是那份祝福和关怀。
结语:让压岁钱回归本意
压岁钱的本意是表达对孩子健康、幸福的一种祝愿和期待。它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更不应该成为攀比的工具。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压岁钱回归本意,让它成为传递祝福和关爱的载体,而不是人情往来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