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西塔:一座见证皇家兴衰的千年古塔
银川西塔:一座见证皇家兴衰的千年古塔
银川的西塔,又名承天寺塔,始建于西夏天祜垂圣元年(1050年),是一座八角十一层楼阁式砖塔,通高64.5米,塔体建在高2.6米、边长26米的方形台基上。这座古塔不仅见证了银川近千年来的沧桑变化,更承载着一段段传奇的历史故事。
皇家寺院的兴建
西塔的建造缘由,源于一桩宫廷帏事。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死后,其子谅祚年仅两岁便登基为帝。为了保佑幼子的帝位稳固,没藏太后决定兴建承天寺及寺内宝塔。据《承天寺碑记》记载,没藏太后将西域僧人进献的佛顶骨舍利密装后,埋于塔基之下。舍利子本为佛家圣物,顶骨舍利更是佛家至宝,这一举动足见承天寺在当时佛教界的地位绝非一般。
历经沧桑的古塔
自建成之日起,西塔便多灾多难。西夏末年(1227年),它毁于兵灾和地震,仅残留三层。明初庆靖王朱栴就藩后,对承天寺塔进行了重修并加以增筑修饰,将其列入“宁夏八景”之一,名为“梵刹钟声”。然而,清乾隆三年(1739年)的一场大地震再次将塔震毁。直到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才在残塔基础上按原风格重新修建,保存至今。
神秘的“西塔倒影”
关于西塔,最令人称奇的是“西塔倒影”的传说。据记载,承天寺南廊僧房南墙上有本寺塔影倒垂,然而塔在北房在其南,非日光所能回射。人们解释不了这个现象,认为是因为建塔之时,西夏太后将佛骨舍利和珠宝埋于其下所致,年久日长,蕴日月精华,已有灵气的缘故。直到明朝嘉靖年间,西北名臣齐之鸾和巡抚都御史杨守礼等人通过凹镜试验,才初步揭开了这一神秘现象的面纱。
文化价值与历史见证
承天寺塔不仅是宁夏唯一有文献记载始建年代的古塔,更是西夏三大佛教圣地之一,与凉州护国寺、甘州卧佛寺齐名。它见证了银川从一个边塞小镇到宁夏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的变迁历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如今,西塔已成为银川的重要地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这段神秘的皇家往事。站在塔顶,俯瞰银川城新老交替的景象,不禁让人感叹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