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举报人:从“市场清道夫”到“恶意索赔者”
职业举报人:从“市场清道夫”到“恶意索赔者”
近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职业索赔和职业举报现象正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据统计,2023年上海职业索赔投诉量高达24.6万件,其中投诉超10件的有近8000人。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职业举报人行为对市场秩序和行政资源的巨大影响。
职业举报人的行为特征
职业举报人,通常被称为“职业打假人”,其行为模式具有明显的特征。他们往往通过“一买、二谈、三举报、四复议、五诉讼”的路径进行维权并从中获利。其中,部分人甚至形成了团体化、商业化的职业打假模式。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一名用户在3年内在近200份外卖中声称吃到头发和钢丝,每次都会先吃掉大部分食物,然后放一些头发、铁丝或者塑料片拍照投诉,要求退款并赔偿。最终,该用户因敲诈勒索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个月,并处罚金4000元。
职业举报人的影响
职业举报人的行为对市场秩序、企业经营和行政资源产生了显著影响。他们往往集中关注标签、成分表等非核心问题,而非商品质量安全等民生内容。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还大量挤占了行政资源和司法资源。
据统计,2023年,职业举报人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的索赔投诉高达73万件,其中以食品为由的恶意投诉就有22万起。这种行为迫使企业疲于应对,影响了正常经营,同时也消耗了大量公共资源。
监管部门的应对措施
面对职业举报人带来的挑战,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已牵头各区市场监管局甄别、汇总了近6000人的职业打假异常名录,并建立了投诉举报信息管理系统,对举报信息统一编码、处理,统一告知商家。
国家层面,市场监管总局出台《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强调要依法规制职业索赔行为。具体措施包括:
- 出台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首违不罚清单和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
- 完善具体制度措施,细化列明不影响商品服务质量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范围
- 强化投诉举报大数据汇总分析,探索跨地域、跨领域通报协作、并案处理、并案告知等
- 对利用投诉举报牟取不正当利益、侵害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要从严审查,准确把握投诉受理范围、举报立案条件等
相关法律法规
在法律层面,最高人民法院明确不支持以“知假买假”抗辩食品、药品质量问题的惩罚性赔偿。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中亦明确应依法规范牟利性“打假”和索赔行为。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公平竞争审查举报处理工作规则》进一步规范了公平竞争审查举报处理工作,强化了公平竞争审查工作监督保障。
未来展望
随着监管措施的不断完善和法律法规的日益健全,职业举报人的生存空间正在逐步缩小。监管部门在打击恶意索赔的同时,也鼓励正当的社会监督,为市场营造公平、规范的经营环境。
对于职业举报人而言,转型为正当的社会监督者或许是一条更为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毕竟,维护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需要的是真正的“啄木鸟”,而非滥用权利的“搅局者”。